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7|回覆: 1

[詩詞賞析]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溪頭臥剝蓮蓬_每日詩詞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7-20 10: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溪頭臥剝蓮蓬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詩詞賞析

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藉此展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嚮往和喜愛。

上片是作者望中所見,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裏,娓娓地敘家常,一個反問句轉入對少年人的描繪。

下片「臥」字確實使用最妙,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一面,和盤托出,躍然紙上, 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07c55b435f6f944e2301018406670432.jpg

丁裏 發表於 2025-4-19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平樂·村居】詞境新詮:稼軒筆下的田園美學與生命觀照

辛棄疾此作以白描手法構築南宋村居圖卷,上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二句,已見經營位置之妙。低矮茅檐與蜿蜒溪流形成橫向延展的視覺軸線,青草意象既點明時令(初夏),又以"青青"疊字暗合【詩經·鄭風】"青青子衿"的聲韻之美。吳儂軟語的聽覺介入("相媚好"),使二維畫面頓生立體感,老夫婦的醉態問答更打破靜態構圖,賦予場景生活溫度。這種"物態—人聲"的交互手法,實承王維【渭川田家】"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之遺韻。

下闋人物佈局尤見匠心。"大兒鋤豆""中兒織籠"構成勞動場景的垂直敘事,而"小兒臥剝蓮蓬"則以斜向臥姿打破前文的工整構圖。錢鍾書【談藝錄】論詩詞空間藝術時所謂"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錯落美,正可移評此處。值得注意的是"亡賴"一詞的修辭策略:【漢書·高祖紀】注"亡賴"本指"無產業可恃",此處反用為親昵之語,與杜甫【北征】"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的逆向抒情異曲同工。

詞眼"臥剝蓮蓬"四字,暗藏三重審美維度:其一,"臥"字形體橫陳,模擬孩童慵懶體態;其二,"剝"字入聲短促,模擬蓮蓬開裂之聲;其三"蓮蓬"意象雙關,既實指江南風物,又暗合樂府"蓮葉何田田"的民歌傳統。這種"形—聲—義"的多維呈現,較之楊萬裏"兒童急走追黃蝶"的單一動態描寫,更顯藝術厚度。

全詞的空間敘事實具深意:由茅檐(人工)到溪草(自然),再及人物活動(人文),最終歸於蓮蓬(自然饋贈),形成"人—自然"的和諧閉環。這種結構恰印證了邵雍【觀物篇】"以物觀物"的哲學觀,與陶淵明【歸園田居】"曖曖遠人村"的創作意識一脈相承。稼軒晚年退居帶湖期間,此類詞作非僅田園趣味的流露,更是對【周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之道的詩意詮釋。

當代讀者賞鑒此詞,當超越"清新恬淡"的表層解讀。在"大兒鋤豆"的勞動倫理與"小兒亡賴"的天真爛漫之間,實隱含儒家"成人—成己"的生命觀照。而詞中未被書寫的空白處——那對醉語翁媼凝視孩童的目光,恰是歷經宦海沉浮的稼軒,對生命本真狀態最深情的凝望。
野外翻跟頭 發表於 2025-6-4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平樂·村居】詞境新詮——兼論稼軒詞中的田園書寫範式

稼軒此作,誠為宋詞田園書寫之圭臬。全詞以白描手法構築三重審美空間:低小茅檐與青青溪草構成物質空間,吳音媚好織就情感空間,而"臥剝蓮蓬"則開闢童趣空間。這種層遞式空間建構,實乃詞人匠心獨運之處。

上闋"醉裏吳音"之妙,非止於聲韻摹寫。考吳方言區地理,正與詞人退居帶湖時期(1182-1192)居所吻合。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稼軒詞於雄莽中別饒雋味",此處的"相媚好"恰以柔婉方言消解了英雄失路的鬱結。白髮翁媼的設問句式,暗合【詩經·豳風】"嗟我婦子"的古典筆法,使尋常農事獲得詩性升華。

下闋人物鋪排尤見章法。三子勞作圖構成農業文明的標準鏡像:大兒"鋤豆"應【詩經】"九月築場圃"的農事傳統,中兒"織籠"暗合【孟子】"五畝之宅"的理想範式。而"亡賴"小兒之"臥剝",則突破經學訓詁中"亡賴"的貶義桎梏(【漢書·高祖紀】注"亡賴"為"無利入於家也"),反用【世說新語】"未能免俗"的典故,以童真解構禮法。

"臥剝蓮蓬"之"臥"字,當與陶淵明【閒情賦】"臥遲燈滅後"對觀。稼軒將晉人高士的玄思臥姿,轉化為鄉野稚子的天然臥態,完成了士大夫精神向民間倫理的審美平移。這種"以俗為雅"的筆法,較之蘇軾"牛衣古柳賣黃瓜"更見生活質感。

此詞在田園詞史中具有範式意義:它既不同於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的系統性農事記錄,也有別於陸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觀照。稼軒通過微觀家庭敘事,構建出"俗中見雅"的美學新境。當代讀者若細味詞中"青青草"與"剝蓮蓬"的色味交響,或可觸得八百年前那個夏日最本真的生命律動。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