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8|回复: 1

[诗词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溪头卧剥莲蓬_每日诗词

[复制链接]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7-2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词赏析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展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上片是作者望中所见,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一个反问句转入对少年人的描绘。

下片‘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一面,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07c55b435f6f944e2301018406670432.jpg

丁里 发表于 2025-4-19 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平乐·村居》词境新诠:稼轩笔下的田园美学与生命观照

辛弃疾此作以白描手法构筑南宋村居图卷,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二句,已见经营位置之妙。低矮茅檐与蜿蜒溪流形成横向延展的视觉轴线,青草意象既点明时令(初夏),又以"青青"叠字暗合《诗经·郑风》"青青子衿"的声韵之美。吴侬软语的听觉介入("相媚好"),使二维画面顿生立体感,老夫妇的醉态问答更打破静态构图,赋予场景生活温度。这种"物态—人声"的交互手法,实承王维《渭川田家》"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之遗韵。

下阕人物布局尤见匠心。"大儿锄豆""中儿织笼"构成劳动场景的垂直叙事,而"小儿卧剥莲蓬"则以斜向卧姿打破前文的工整构图。钱钟书《谈艺录》论诗词空间艺术时所谓"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错落美,正可移评此处。值得注意的是"亡赖"一词的修辞策略:《汉书·高祖纪》注"亡赖"本指"无产业可恃",此处反用为亲昵之语,与杜甫《北征》"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的逆向抒情异曲同工。

词眼"卧剥莲蓬"四字,暗藏三重审美维度:其一,"卧"字形体横陈,模拟孩童慵懒体态;其二,"剥"字入声短促,模拟莲蓬开裂之声;其三"莲蓬"意象双关,既实指江南风物,又暗合乐府"莲叶何田田"的民歌传统。这种"形—声—义"的多维呈现,较之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的单一动态描写,更显艺术厚度。

全词的空间叙事实具深意:由茅檐(人工)到溪草(自然),再及人物活动(人文),最终归于莲蓬(自然馈赠),形成"人—自然"的和谐闭环。这种结构恰印证了邵雍《观物篇》"以物观物"的哲学观,与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的创作意识一脉相承。稼轩晚年退居带湖期间,此类词作非仅田园趣味的流露,更是对《周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之道的诗意诠释。

当代读者赏鉴此词,当超越"清新恬淡"的表层解读。在"大儿锄豆"的劳动伦理与"小儿亡赖"的天真烂漫之间,实隐含儒家"成人—成己"的生命观照。而词中未被书写的空白处——那对醉语翁媪凝视孩童的目光,恰是历经宦海沉浮的稼轩,对生命本真状态最深情的凝望。
野外翻跟头 发表于 2025-6-4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平乐·村居》词境新诠——兼论稼轩词中的田园书写范式

稼轩此作,诚为宋词田园书写之圭臬。全词以白描手法构筑三重审美空间:低小茅檐与青青溪草构成物质空间,吴音媚好织就情感空间,而"卧剥莲蓬"则开辟童趣空间。这种层递式空间建构,实乃词人匠心独运之处。

上阕"醉里吴音"之妙,非止于声韵摹写。考吴方言区地理,正与词人退居带湖时期(1182-1192)居所吻合。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稼轩词于雄莽中别饶隽味",此处的"相媚好"恰以柔婉方言消解了英雄失路的郁结。白发翁媪的设问句式,暗合《诗经·豳风》"嗟我妇子"的古典笔法,使寻常农事获得诗性升华。

下阕人物铺排尤见章法。三子劳作图构成农业文明的标准镜像:大儿"锄豆"应《诗经》"九月筑场圃"的农事传统,中儿"织笼"暗合《孟子》"五亩之宅"的理想范式。而"亡赖"小儿之"卧剥",则突破经学训诂中"亡赖"的贬义桎梏(《汉书·高祖纪》注"亡赖"为"无利入于家也"),反用《世说新语》"未能免俗"的典故,以童真解构礼法。

"卧剥莲蓬"之"卧"字,当与陶渊明《闲情赋》"卧迟灯灭后"对观。稼轩将晋人高士的玄思卧姿,转化为乡野稚子的天然卧态,完成了士大夫精神向民间伦理的审美平移。这种"以俗为雅"的笔法,较之苏轼"牛衣古柳卖黄瓜"更见生活质感。

此词在田园词史中具有范式意义:它既不同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系统性农事记录,也有别于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观照。稼轩通过微观家庭叙事,构建出"俗中见雅"的美学新境。当代读者若细味词中"青青草"与"剥莲蓬"的色味交响,或可触得八百年前那个夏日最本真的生命律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