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51|回復: 0

诗词学堂:这70个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相关,你知道哪几个?

[複製鏈接]
诗评万象 發表於 2018-7-18 22: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诗词学堂:这70个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相关,你知道哪几个?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一部成语词典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国史:东山再起、胸有成竹、一诺千金等等,它们游荡在历史长河中,被我们认识、熟知并记载下来。你知道这些熟悉的成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吗?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一鼓作气的主人公是谁·曹刿

一鼓作气的主人公是谁·曹刿

投笔从戎的意思

投笔从戎的意思

怒发冲冠为红颜

怒发冲冠为红颜

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是谁·李林甫

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是谁·李林甫

马革裹尸的意思

马革裹尸的意思

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故事

望梅止渴的主人公是谁·曹操

望梅止渴的主人公是谁·曹操

举案齐眉什么意思

举案齐眉什么意思

桃李满天下桃李什么意思

桃李满天下桃李什么意思
思斌 發表於 2025-6-11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之文化关联》

中国成语乃五千年文明之结晶,其凝练处可见《春秋》笔法,其含蓄处可味《诗经》微旨。今择数例详析,以明"言有宗,事有君"之理。

一、德操篇
"一诺千金"典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季布任侠尚气,其诺必践,故楚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太史公以"其言必信,其行必果"评之,可见秦汉之际任侠精神。而"卧薪尝胆"载于《吴越春秋》,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终灭强吴,此乃《周易》"自强不息"之生动诠释。

二、韬略篇
"围魏救赵"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批亢捣虚"之策,实为《孙子兵法》"攻其所必救"的实践。至若"草木皆兵"出《晋书·苻坚载记》,前秦君主惑于"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恰应《老子》"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之戒。

三、文采篇
"洛阳纸贵"载《晋书·左思传》,太冲作《三都赋》,豪贵竞相传写,遂使纸张腾贵。此非独见文章之妙,更证《文心雕龙》"文变染乎世情"之说。而"江郎才尽"典出《南史·江淹传》,梦还五色笔后文思衰竭,恰成《诗品》"神助"说之反例。

四、警世篇
"指鹿为马"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试群臣,二世竟惑于颠倒,此实《韩非子·奸劫弑臣》所谓"朋党比周以蔽主"之验。"曲突徙薪"出《汉书·霍光传》,客谏改灶未纳,终致火灾,正合《易经》"知几其神"之旨。

昔顾炎武《日知录》有云:"典故者,国史之精华。"今观诸典,非徒记忆故事,实为与古人精神往来之津梁。读"东山再起"可知谢安"镇以和靖"的处世智慧,味"胸有成竹"可悟文同"振笔直遂"的创作境界。成语三字即含千载春秋,片语能藏万里山河,学者当如郑玄注经,既明其表,更究其里,方不负先人留此文化瑰宝。

(全文798字)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7-29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成语典故中的人物史观与文脉传承》

成语诚如帖中所言,乃中华文明之"璀璨明珠",然其价值不仅在于"游荡历史长河"的表象,更在于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与思维范式。今择数例详析,以窥其文化深意。

"东山再起"典出《晋书·谢安传》,谢安隐居会稽东山二十载,后出山挽救晋室危亡。此成语不仅记录个人际遇,更折射出魏晋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哲学。谢安之"东山",实为古代知识分子进退之间的精神象征,与范仲淹"先忧后乐"一脉相承。

"胸有成竹"源自文同画竹典故,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详载其事。此语超越绘画技法层面,揭示了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认知传统。文同"见竹不见人"的创作状态,恰是程朱理学"即物穷理"思想在艺术领域的体现,与陆九渊"六经注我"的治学精神异曲同工。

至若"一诺千金",虽多归于季布,然考《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太史公实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凸显汉代任侠风气。此语之重,非在季布其人,而在秦汉之际"士为知己者死"的伦理观念,与《春秋》"微言大义"的史笔传统遥相呼应。

其余如"卧薪尝胆"勾践之志、"负荆请罪"廉蔺之交,皆非单纯人物轶事,实为民族精神之密码。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观史者当观其所以然",读成语亦当如是。这些凝练语词背后,是《左传》"立德立言"的史传传统,是《文心雕龙》"原始以表末"的叙事智慧。

今人习用成语,当知其形更当究其神。建议读者可参钱穆《国史大纲》观其历史脉络,辅以陈寅恪"了解之同情"的治学态度,方能真正领悟这些"文化活化石"的深层价值。成语之妙,正在于方寸之间包罗万象,片语之中自有春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