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87|回复: 1

[讲古] 历史-刘邦白登惨败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7-18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邦率领的人马,刚到平城一带,数十万匈奴兵马潮水般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哪里还有一点人困马乏、士气不振的样子?而且,哪里是什么老弱残兵,都是精锐士卒。

这一切,果然是历史人物冒顿单于的诱敌深入之计,刘邦贸然追击,一头撞进了敌人的包围圈。

刘邦见此,也是当机立断,立刻率领兵马,杀开一条血路,冲上附近的白登山,凭山据险,暂时稳住阵脚。匈奴兵一时攻打不下,将白登山团团围住。

此时的形式,对汉军非常不利。刘邦一部,被围在白登山;距离不远的平城虽然在汉军手中,但是城中兵微将寡,于大局无补,只是因为匈奴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在刘邦这支人马上,没有强攻,才勉强维持;汉军大队步兵,还在路上,正急行军向平城这一带赶来。

刘邦的依靠也就是这些后面的步兵了。按照刘邦的想法,等我的步兵上来,自己也有三十几万人马,还怕冲不破包围圈,救自己出去吗?到时候大军汇合,还是进可攻退可守的。

冒顿单于既然布下这个口袋阵,怎么可能忘了刘邦的援军。在将白登山团团围住,吓得刘邦固守待援后,只留下几万人马,剩余的都抽调出来,在汉军前进的必经之路上,再次埋伏起来,截杀汉军。

汉军听说皇帝被困,将领士卒都吓坏了,一路急行军,希望用最快速度将皇帝救出来,结果又中了匈奴人的埋伏。

好在汉军将士,也都是身经百战之辈,虽然刘邦不在,剩下的将领也还能压得住阵脚,虽然在匈奴人的进攻中吃了亏,但是总算稳住阵脚,没被匈奴人一网打尽。不过想要冲过匈奴人的大队,来救援刘邦,也是不可能了。

匈奴人呢,也没打算将汉军全部消灭,他们还没那么大的胃口,他们的主要目标,还是刘邦这个汉朝的皇帝。

刘邦君臣,被围在白登山上,整整七天。刘邦一直苦盼的救兵,还是踪影全无,自己的大营中,却是粮草断绝了。眼见里无粮草,外无救兵,联络中断,突围不成,历史人物刘邦发愁了,难道自己真要死在这里不成吗?

这时,历史人物陈平给刘邦出了个主意,想办法买通冒顿单于的皇后,匈奴语为阏氏(yān zhī),在匈奴语里是正妻的意思,让她帮忙说话。

刘邦呢,现在也不管抓住的是稻草还是荆棘,都当成救命绳索,当即派人执行。

刘邦的使者先是买通阏氏身边的随从,见到了阏氏,献上大量的金银珠宝,同时还有一张美人的画像。

阏氏看到这么多亮晶晶的宝贝,很开心,看到画像,却皱眉了。汉军使者解释说:“中原皇帝愿意和单于和好,所以送来这些礼物给您,希望您能在中间说说好话。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愿意献上更多的珍宝。如果还不够,单于不愿意退兵的话,我家皇帝说了,愿意把中原最漂亮的女子献给单于。这就是那位美人的画像,可以先让单于看看,是否满意。”

阏氏一听,珍宝没问题,越多越好,美人就算了吧。万一单于喜欢上她,我怎么办呐?于是回复使者,自己愿意帮助汉军说服单于退兵,美人的画像就不要给单于看了。

于是阏氏去见单于:“我听说中原各地的诸侯,已经聚集起数不清的人马,要来救他们的皇帝了,咱们不能继续呆在这里等死啊。再说,即使咱们真的抓住了中原的皇帝,占据了中原的地盘,也没什么用啊,也不能放牛、牧马。要我说啊,中原灭不了匈奴,咱们匈奴也灭不了中原,还不如做个人情,放了他们的皇帝,让他们多给咱们一些珍宝好呢。”

冒顿单于本来对韩王信等中原降将就不太信任,也担心汉军的援兵源源不断的前来,彻底消灭刘邦的决心已经有些动摇,现在听了阏氏的话,也就答应下来,下令打开包围圈的一个角,让开一条道路,放刘邦等人下山。

第二天上午,天降大雾,刘邦和随行人等,在紧张和激动中,缓缓下山。陈平不放心,特意安排弓弩手,排在队伍两侧,各自张弓搭箭,朝着左右两边的匈奴人,保护着刘邦慢慢下山。

匈奴兵马早就得到了单于的将令,也没难为汉军人马,就在旁边看着他们慢慢离去。

走到中途,刘邦稍稍放松,想要快点脱离险地,下令人马加速撤离,历史人物夏侯婴急忙阻止。怎么?这一快跑,丢面子是小事,万一引起匈奴人误会可就麻烦了。于是继续装作镇定的样子缓缓而行。终于,汉军人马平安脱离匈奴人的包围,进入平城。

接下来,刘邦立刻率领人马,迅速回返。直到兵到广武,刘邦总算长出一口气,感觉安全了。

刘邦感慨,我刘邦,终于算活着回来了。

gyz9999 发表于 2025-3-31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登之围始末与战略得失考》

白登之役实为汉匈战略博弈之关键节点。考《史记·匈奴列传》所载,冒顿单于"佯败走,诱汉兵",其战术运用深得"能而示之不能"(《孙子兵法·计篇》)之要旨。刘邦轻骑追击,致三十万众陷于"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书·高帝纪》)之危局,此中教训颇值深究。

细察战局,汉军之失有三:其一未察"匈奴骑射,来如兽聚,去如鸟散"(《盐铁论·备胡》)之特性,轻弃步兵主力而率轻骑冒进;其二不谙草原作战"见利则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列传》)之法则;其三忽视"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孙子兵法·军争》)之古训。反观冒顿,先以羸兵示弱,复以精骑设伏,更用"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史记·匈奴列传》)之阵势震慑汉军,诚得"先为不可胜"(《孙子兵法·形篇》)之妙。

太史公评高祖"以马上得天下",然此役恰暴露其骑兵运用之短。后虽得陈平奇计脱困,然实赖匈奴"得汉缯絮食物"(《汉书·匈奴传》)之现实考量。白登之围警示后人:为将者当"知彼知己"(《孙子兵法·谋攻》),慎察虚实,方不致重蹈覆辙。
尖脚到底 发表于 2025-7-6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登之围与汉初战略困局考析》

白登之围乃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汉匈交锋之关键战役,其败局实为汉初军事、外交双重困境之缩影。太史公《史记·匈奴列传》载‘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此战非仅战场失利,更暴露汉廷对草原战略认知之匮乏,值得深入辨析。

一、战术失察:轻敌与情报谬误
高祖亲征匈奴,本因边报称‘匈奴可击’(《汉书·高帝纪》),然其误判有三:其一,轻信韩王信部将‘匈奴羸弱’之说,未察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之计(《史记》);其二,以中原车战思维对抗骑兵机动,步兵主力未至即率轻骑冒进;其三,忽略草原作战‘利则进,不利则退’的特性,终陷‘七日不得食’之绝境。班固评‘高祖选蠕(软弱)而轻举’(《汉书·匈奴传》),可谓的论。

二、战略失衡:和亲政策之滥觞
陈平献‘厚遗阏氏’之策(《史记·陈丞相世家》),表面解围之智,实则反映汉廷战略被动:
1. 军事层面:汉军骑射不足,‘材官驺发’难敌‘控弦三十万’之匈奴(晁错《言兵事疏》);
2. 经济层面:战后‘岁奉匈奴絮缯酒米’(《汉书》),开和亲纳币先例;
3. 外交层面:以财货代兵戈,暂缓而非常策,终文景之世皆受其掣肘。

三、历史镜鉴:从白登到马邑
此役深刻影响汉代边政:
吕后时季布直言‘夷狄譬如禽兽’(《汉书·季布传》),延续防御基调;
文帝采贾谊‘三表五饵’之策(《新书》),仍难脱白登阴影;
直至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谋,方转守为攻,然距白登已六十余载。

要之,白登之败非高祖一人之失,实为农耕文明对游牧战略认知滞后之必然。后世王夫之《读通鉴论》谓‘高祖不知匈奴之强弱’,正指此战术与战略的双重误判。历史吊诡处在于,正是此败迫使汉廷正视草原力量,终在百年后孕育出卫霍反击之契机,此即‘祸兮福所倚’之辩证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