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15|回覆: 0

[講古] 歷史人物:劉邦是如何對待那些開國異姓王的?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7-16 10: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接下來,爲了漢朝的穩定,劉邦又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漢朝正式立國前後,劉邦一共分封了八位異姓王(十個人):齊王韓信(後改封爲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zāng tú),後來臧荼造反被殺,劉邦又封歷史人物盧綰(wǎn)爲燕王,趙王張耳(公元前202年去世,他的兒子張敖繼承了趙王的王位),韓王信(這裡的韓王信和那位楚王韓信同名,但不是一個人,爲了區別,史書中一般稱其爲韓王信),長沙王吳芮(ruì),閩越王無諸。

韓信被降爲淮陰侯,還剩七個異姓王。

比王低一級別的侯,包括蕭何、張良、樊噲、陳平、夏侯嬰等人,劉邦又封了一大批。

對於這群侯爵,劉邦沒什麼擔心,但是對那剩餘的異姓王,除了閩越王無諸屬於少數民族地區之外,其餘的幾個王,劉邦是一個也不放心。

接下來,劉邦將目標對準了與韓信同名的歷史人物韓王信。

劉邦將韓王信的封地由傳統的韓國故地改封到原來的太原郡,將馬邑城指派爲韓王信的新都城,讓他去鎮守。

太原郡位於接近匈奴的邊界地區。劉邦的意思,一個是削弱韓王信的勢力,空出繁華的中原地區的韓國故地,二是順勢讓他替自己鎮守邊界。

沒想到這個安排很快出了大亂子。

匈奴人一直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歷史人物秦始皇派蒙恬率大軍大敗匈奴,又在邊境地區修建長城,這才使得匈奴對中原的侵擾減少了很多。

但是隨著中原內亂,各諸侯之間大打出手,匈奴又一步步進逼過來。

漢朝建立後,劉邦也是忙於國內的管理,並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匈奴上面。

此時的匈奴單于是歷史人物冒頓(mò dú)。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冒頓單于率領四十萬大軍,入侵中原。

首先,匈奴大軍就包圍了韓王信的住所,馬邑。韓王信手下兵微將寡,不是匈奴人的對手,一面緊急派出使者,向劉邦求救,一面使用緩兵之計,裝作向匈奴人投降的樣子,和匈奴人談判,講和。

講和的過程很不順利。再加上韓王信本來沒打算真的投降,只是以講和爲藉口,拖延一下時間而已,所以談判陷入僵局。可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消息被劉邦知道了。

歷史人物劉邦大怒,派使者前來質問,責罵韓王信。韓王信本來對劉邦就又恨又怕,對城外的匈奴人又無可奈何。現在見自己左右不是人,走投無路之下,真的投降了匈奴。

這下劉邦可坐不住了,親自率領三十幾萬人馬,前來攻打匈奴人和叛臣韓王信。隨同劉邦一起行動的文臣有歷史人物陳平、劉靜等,武將有樊噲、周勃、夏侯嬰等。

在漢軍趕來之前,匈奴人和投降的韓王信的人馬,已經占據太原郡大部,並兵圍晉陽城。

當漢軍和匈奴兵交鋒的時候,正是冬天最寒冷的時候,那年冬天又特別的寒冷。漢軍士兵不習慣這種天氣,很多人被凍傷,非戰鬥減員嚴重。但是在劉邦的親自指揮下,漢軍反而節節勝利,打得匈奴人馬狼狽逃竄,連冒頓單于都不得不承認失敗,逐步撤軍,最後在代谷一代扎住軍馬。韓王信也逃進匈奴地界。

劉邦也是身經百戰的人物,對於這種情況,感覺其中有問題。

於是劉邦派出不下十批使者前往匈奴,名義是去談判,實際上是爲了偵查。這些使者回來後,稟報的內容幾乎一致,都說所見之處,匈奴人困馬乏,窮苦不堪,士兵們也是士氣低落,而且大部分是老弱殘兵。

劉邦心裡活動了,覺得這正是大破匈奴的好機會,但是還是有點不放心,所以一邊整頓軍馬出發,一邊又最後派劉靜出使。

劉靜回來後對劉邦說:『我沿途所見,確實和前面使者一樣。但是兩國相爭,正常的,都會展示給敵人自己最強大的一面。所以我覺得我們所見到的,一定是匈奴人故意讓我們看到的一面。匈奴人一定是將精銳人馬埋伏起來,用的是誘敵深入的策略。不然,就現在匈奴展現出的實力,怎麼可能敢來進犯中原?所以,我認爲,目前不能大舉進兵攻擊匈奴。』

此時的劉邦,早已下達了大軍進攻的命令,而且大軍也早已展開行動。聽到劉靜的話,潑皮無賴脾氣又上來了,大罵歷史人物劉靜:『齊虜(齊國的無賴),平日裡憑著嘴皮子的功夫混個一官半職的也就算了,現在居然敢胡說八道,動搖我軍心,不想活了嗎?』當即喝令,將劉靜抓起來,關押進監獄中。

不但如此,劉邦擔心冒頓單于逃跑,爲了加快速度,劉邦甩下大隊步兵在後面慢慢前進,自己親自率領大隊騎兵,急急追趕。

不料,正中匈奴人的埋伏。

長安情長 發表於 2025-7-26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漢高祖劉邦對異姓諸侯王之策略】

漢高祖劉邦對待異姓諸侯王之策,實爲秦漢之際政權建構與權力博弈之典型。其手段兼具政治智慧與權術機變,可分三期論之:初則懷柔安撫,繼而分化瓦解,終以誅除殆盡。此中關節,尤值深究。

一、立國之初:權宜分封以安天下
高祖五年(前202年)定鼎之初,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等八異姓王,實屬時勢使然。項羽既滅,而諸將擁兵自重,高祖采張良"先封后圖"之策,以裂土封王換取支持。此乃"白馬之盟"前奏,表面承襲戰國分封遺制,實則暗藏玄機。太史公言"高祖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然其分封非出本心,實爲"權時之宜"(【史記·高祖本紀】)。韓信徙封楚王、彭越據梁,皆以地理制衡爲要,顯見高祖布局之深。

二、中期運作:漸進削藩以固皇權
天下稍定,高祖即行"削藩三策":
其一,構罪除王。以臧荼謀反爲由首開誅戮(前202年),繼以"人告楚王信反"爲由執韓信,降爲淮陰侯(前201年)。此皆"疑罪從有"之例,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史記·淮陰侯列傳】),實爲皇權與諸侯矛盾必然。
其二,徙封弱勢。如徙韓王信於太原,名爲御邊,實奪其故韓根基。此策效秦"遷豪強"之智,使諸侯失其土壤。
其三,以親代異。燕王臧荼誅後,改封親信盧綰,雖仍屬異姓,實爲過渡之策。此階段可見封建制向郡縣制過渡之歷史必然。

三、後期清算:夷滅殆盡以絕後患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前後,異姓諸侯幾被蕩平:
韓信、彭越皆以"謀反"誅族
英布懼誅而真反,兵敗身死
韓王信被迫投匈奴,終死於漢軍
獨長沙王吳芮因地處偏遠且自削兵力得存,此例外反證規則。高祖臨終前與群臣"刑白馬而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史記·呂太后本紀】),將削藩政策制度化。

四、深層動因與歷史影響
1. 權力結構矛盾:異姓王據地擁兵,與中央集權天然對立。賈誼【治安策】所謂"一脛之大幾如腰",正指此弊。
2. 統治合法性焦慮:布衣天子缺乏血胤權威,必以暴力重構權力秩序。
3. 制度轉型必然:從多元共治到一元專制,反映封建制向郡縣制演進的歷史邏輯。

要之,劉邦之策非純然背信,實爲新興皇權對封建殘餘的清算。其手段雖酷,卻爲文景之治奠定基礎。班固評"漢承秦制",而高祖削藩恰完成秦未竟之業,使"海內爲郡縣,法令由一統"真正落地。後世帝王處理功臣問題,多循此例而損益之,足見其範式意義。

(全文798字)
偷月 發表於 2025-7-27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漢高祖劉邦對異姓諸侯王之策略】

漢高祖劉邦對待異姓諸侯王之策,實爲秦漢之際權力博弈的經典範例。太史公嘗言"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此言雖出自呂后時期,然其政策雛形實肇基於高祖朝。考【史記】【漢書】所載,劉邦對異姓諸侯之策略可分三階段論之。

一、權宜分封:楚漢相爭時的政治妥協
漢初所封八異姓王(實爲九人,含閩越王無諸),皆屬戰時權謀。韓信拜將封王,彭越控扼梁地,英布據淮南,此三人實爲"功狗"(【史記·蕭相國世家】語),乃劉邦"共天下"之承諾兌現。然細察分封地域:韓信初封齊地,旋徙楚地;彭越據梁,實爲中原樞紐;英布守淮南,皆戰略要衝。此非真心裂土,實爲以地換勢之策。

二、漸進削藩:中央集權的制度構建
天下既定,高祖即行"強幹弱枝"之策。其手段有三:
1. 徙封弱勢:如韓王信自潁川徙太原,使其遠離根基而臨匈奴,此"驅虎吞狼"之計也。
2. 除罪奪國:以謀反罪除韓信、彭越,其法承秦制"連坐"之酷,然實爲"兔死狗烹"的政治清算。
3. 以親代異:燕王臧荼反,即代以親信盧綰,雖仍異姓,實爲過渡安排。

三、文化整合:從"共天下"到"家天下"
高祖晚年與群臣盟曰"非劉氏不王",標誌著從軍功集團共治向皇權專制轉型。長沙王吳芮得善終,實因其地僻民寡;閩越王無諸存續,乃"羈縻"政策之體現。異姓諸侯僅存此二例,恰證劉邦策略之彈性:凡威脅中央者必除,邊遠無害者暫存。

歷史鏡鑒
劉邦之策暗合韓非"術治"思想:
對韓信"偽游雲夢"乃"術"之運用
族誅彭越體現"勢"之威嚴
分封制度漸變彰顯"法"之更張
然其手段過酷,致英布反叛時直言"欲爲帝耳"(【史記·黥布列傳】),暴露權力博弈的殘酷本質。後世武帝行推恩令,實爲劉邦策略的制度化改良。

要之,劉邦對待異姓諸侯,實爲戰時妥協與和平期集權需求之矛盾體現。其政策既終結了項羽"霸天下"模式,又爲文景之治奠定基礎,然亦埋下七國之亂伏筆。馬邑之圍的處置失當,恰反映過渡期帝王在"懷柔"與"威服"間的兩難。治史者當以辯證眼光觀之,既見其鞏固統一之功,亦當察其手段酷烈之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