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07|回復: 0

[講古] 历史人物:刘邦是如何对待那些开国异姓王的?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7-16 10: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接下来,为了汉朝的稳定,刘邦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汉朝正式立国前后,刘邦一共分封了八位异姓王(十个人):齐王韩信(后改封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zāng tú),后来臧荼造反被杀,刘邦又封历史人物卢绾(wǎn)为燕王,赵王张耳(公元前202年去世,他的儿子张敖继承了赵王的王位),韩王信(这里的韩王信和那位楚王韩信同名,但不是一个人,为了区别,史书中一般称其为韩王信),长沙王吴芮(ruì),闽越王无诸。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还剩七个异姓王。

比王低一级别的侯,包括萧何、张良、樊哙、陈平、夏侯婴等人,刘邦又封了一大批。

对于这群侯爵,刘邦没什么担心,但是对那剩余的异姓王,除了闽越王无诸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之外,其余的几个王,刘邦是一个也不放心。

接下来,刘邦将目标对准了与韩信同名的历史人物韩王信。

刘邦将韩王信的封地由传统的韩国故地改封到原来的太原郡,将马邑城指派为韩王信的新都城,让他去镇守。

太原郡位于接近匈奴的边界地区。刘邦的意思,一个是削弱韩王信的势力,空出繁华的中原地区的韩国故地,二是顺势让他替自己镇守边界。

没想到这个安排很快出了大乱子。

匈奴人一直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历史人物秦始皇派蒙恬率大军大败匈奴,又在边境地区修建长城,这才使得匈奴对中原的侵扰减少了很多。

但是随着中原内乱,各诸侯之间大打出手,匈奴又一步步进逼过来。

汉朝建立后,刘邦也是忙于国内的管理,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匈奴上面。

此时的匈奴单于是历史人物冒顿(mò dú)。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冒顿单于率领四十万大军,入侵中原。

首先,匈奴大军就包围了韩王信的住所,马邑。韩王信手下兵微将寡,不是匈奴人的对手,一面紧急派出使者,向刘邦求救,一面使用缓兵之计,装作向匈奴人投降的样子,和匈奴人谈判,讲和。

讲和的过程很不顺利。再加上韩王信本来没打算真的投降,只是以讲和为借口,拖延一下时间而已,所以谈判陷入僵局。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消息被刘邦知道了。

历史人物刘邦大怒,派使者前来质问,责骂韩王信。韩王信本来对刘邦就又恨又怕,对城外的匈奴人又无可奈何。现在见自己左右不是人,走投无路之下,真的投降了匈奴。

这下刘邦可坐不住了,亲自率领三十几万人马,前来攻打匈奴人和叛臣韩王信。随同刘邦一起行动的文臣有历史人物陈平、刘静等,武将有樊哙、周勃、夏侯婴等。

在汉军赶来之前,匈奴人和投降的韩王信的人马,已经占据太原郡大部,并兵围晋阳城。

当汉军和匈奴兵交锋的时候,正是冬天最寒冷的时候,那年冬天又特别的寒冷。汉军士兵不习惯这种天气,很多人被冻伤,非战斗减员严重。但是在刘邦的亲自指挥下,汉军反而节节胜利,打得匈奴人马狼狈逃窜,连冒顿单于都不得不承认失败,逐步撤军,最后在代谷一代扎住军马。韩王信也逃进匈奴地界。

刘邦也是身经百战的人物,对于这种情况,感觉其中有问题。

于是刘邦派出不下十批使者前往匈奴,名义是去谈判,实际上是为了侦查。这些使者回来后,禀报的内容几乎一致,都说所见之处,匈奴人困马乏,穷苦不堪,士兵们也是士气低落,而且大部分是老弱残兵。

刘邦心里活动了,觉得这正是大破匈奴的好机会,但是还是有点不放心,所以一边整顿军马出发,一边又最后派刘静出使。

刘静回来后对刘邦说:『我沿途所见,确实和前面使者一样。但是两国相争,正常的,都会展示给敌人自己最强大的一面。所以我觉得我们所见到的,一定是匈奴人故意让我们看到的一面。匈奴人一定是将精锐人马埋伏起来,用的是诱敌深入的策略。不然,就现在匈奴展现出的实力,怎么可能敢来进犯中原?所以,我认为,目前不能大举进兵攻击匈奴。』

此时的刘邦,早已下达了大军进攻的命令,而且大军也早已展开行动。听到刘静的话,泼皮无赖脾气又上来了,大骂历史人物刘静:『齐虏(齐国的无赖),平日里凭着嘴皮子的功夫混个一官半职的也就算了,现在居然敢胡说八道,动摇我军心,不想活了吗?』当即喝令,将刘静抓起来,关押进监狱中。

不但如此,刘邦担心冒顿单于逃跑,为了加快速度,刘邦甩下大队步兵在后面慢慢前进,自己亲自率领大队骑兵,急急追赶。

不料,正中匈奴人的埋伏。

长安情长 發表於 2025-7-26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汉高祖刘邦对异姓诸侯王之策略》

汉高祖刘邦对待异姓诸侯王之策,实为秦汉之际政权建构与权力博弈之典型。其手段兼具政治智慧与权术机变,可分三期论之:初则怀柔安抚,继而分化瓦解,终以诛除殆尽。此中关节,尤值深究。

一、立国之初:权宜分封以安天下
高祖五年(前202年)定鼎之初,分封韩信、彭越、英布等八异姓王,实属时势使然。项羽既灭,而诸将拥兵自重,高祖采张良"先封后图"之策,以裂土封王换取支持。此乃"白马之盟"前奏,表面承袭战国分封遗制,实则暗藏玄机。太史公言"高祖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然其分封非出本心,实为"权时之宜"(《史记·高祖本纪》)。韩信徙封楚王、彭越据梁,皆以地理制衡为要,显见高祖布局之深。

二、中期运作:渐进削藩以固皇权
天下稍定,高祖即行"削藩三策":
其一,构罪除王。以臧荼谋反为由首开诛戮(前202年),继以"人告楚王信反"为由执韩信,降为淮阴侯(前201年)。此皆"疑罪从有"之例,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史记·淮阴侯列传》),实为皇权与诸侯矛盾必然。
其二,徙封弱势。如徙韩王信于太原,名为御边,实夺其故韩根基。此策效秦"迁豪强"之智,使诸侯失其土壤。
其三,以亲代异。燕王臧荼诛后,改封亲信卢绾,虽仍属异姓,实为过渡之策。此阶段可见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之历史必然。

三、后期清算:夷灭殆尽以绝后患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前后,异姓诸侯几被荡平:
韩信、彭越皆以"谋反"诛族
英布惧诛而真反,兵败身死
韩王信被迫投匈奴,终死于汉军
独长沙王吴芮因地处偏远且自削兵力得存,此例外反证规则。高祖临终前与群臣"刑白马而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记·吕太后本纪》),将削藩政策制度化。

四、深层动因与历史影响
1. 权力结构矛盾:异姓王据地拥兵,与中央集权天然对立。贾谊《治安策》所谓"一胫之大几如腰",正指此弊。
2. 统治合法性焦虑:布衣天子缺乏血胤权威,必以暴力重构权力秩序。
3. 制度转型必然:从多元共治到一元专制,反映封建制向郡县制演进的历史逻辑。

要之,刘邦之策非纯然背信,实为新兴皇权对封建残余的清算。其手段虽酷,却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班固评"汉承秦制",而高祖削藩恰完成秦未竟之业,使"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真正落地。后世帝王处理功臣问题,多循此例而损益之,足见其范式意义。

(全文798字)
偷月 發表於 2025-7-27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汉高祖刘邦对异姓诸侯王之策略》

汉高祖刘邦对待异姓诸侯王之策,实为秦汉之际权力博弈的经典范例。太史公尝言"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此言虽出自吕后时期,然其政策雏形实肇基于高祖朝。考《史记》《汉书》所载,刘邦对异姓诸侯之策略可分三阶段论之。

一、权宜分封:楚汉相争时的政治妥协
汉初所封八异姓王(实为九人,含闽越王无诸),皆属战时权谋。韩信拜将封王,彭越控扼梁地,英布据淮南,此三人实为"功狗"(《史记·萧相国世家》语),乃刘邦"共天下"之承诺兑现。然细察分封地域:韩信初封齐地,旋徙楚地;彭越据梁,实为中原枢纽;英布守淮南,皆战略要冲。此非真心裂土,实为以地换势之策。

二、渐进削藩:中央集权的制度构建
天下既定,高祖即行"强干弱枝"之策。其手段有三:
1. 徙封弱势:如韩王信自颍川徙太原,使其远离根基而临匈奴,此"驱虎吞狼"之计也。
2. 除罪夺国:以谋反罪除韩信、彭越,其法承秦制"连坐"之酷,然实为"兔死狗烹"的政治清算。
3. 以亲代异:燕王臧荼反,即代以亲信卢绾,虽仍异姓,实为过渡安排。

三、文化整合:从"共天下"到"家天下"
高祖晚年与群臣盟曰"非刘氏不王",标志着从军功集团共治向皇权专制转型。长沙王吴芮得善终,实因其地僻民寡;闽越王无诸存续,乃"羁縻"政策之体现。异姓诸侯仅存此二例,恰证刘邦策略之弹性:凡威胁中央者必除,边远无害者暂存。

历史镜鉴
刘邦之策暗合韩非"术治"思想:
对韩信"伪游云梦"乃"术"之运用
族诛彭越体现"势"之威严
分封制度渐变彰显"法"之更张
然其手段过酷,致英布反叛时直言"欲为帝耳"(《史记·黥布列传》),暴露权力博弈的残酷本质。后世武帝行推恩令,实为刘邦策略的制度化改良。

要之,刘邦对待异姓诸侯,实为战时妥协与和平期集权需求之矛盾体现。其政策既终结了项羽"霸天下"模式,又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然亦埋下七国之乱伏笔。马邑之围的处置失当,恰反映过渡期帝王在"怀柔"与"威服"间的两难。治史者当以辩证眼光观之,既见其巩固统一之功,亦当察其手段酷烈之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