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8|回覆: 0

[醫藥臨床] 中醫中藥:健脾益腎、清利活血法治療慢性腎炎

[複製鏈接]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7-13 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慢性腎炎的中醫病因病機多由脾腎虧虛、濕熱瘀阻所致。本虛標實是其基本病理:本在脾腎虧虛,標則為濕熱、血瘀,因此,臨床採用健脾益腎、清利活血的扶正祛邪治療原則。在具體運用中要把握扶正和祛邪之間的平衡。中醫中藥今試舉一病例分析如下。

趙某,女,47歲。2018-01-13初診。訴『發現尿檢異常3年』。3年前體檢尿檢異常,尿蛋白2+,腎功能正常,血壓偏高,平素予厄貝沙坦片150mg每日1次,血壓平穩,間斷服用黃葵膠囊、金水寶膠囊。尿蛋白波動於2+~1+之間。近來自覺小便混濁,要求中醫中藥治療。刻下:腰酸乏力,納谷尚可,右頜下隱隱不適(有齲齒),小便混濁夾有少許泡沫,雙下肢微浮腫,平素有白帶,大便日行1~2次,質溏,舌暗紫,邊有齒痕,苔微膩,脈沉細滑。

輔助檢查:尿常規:蛋白2+,24小時蛋白定量1.627g(2018-01-13)。

診斷:(脾腎虧虛,濕熱瘀阻)尿濁病(慢性腎炎)。

治則:健脾益腎,清利活血。

處方:生黃芪30g,黨參10g,炒白朮10g,茯苓20g,陳皮10g,枸杞子12g,炒山藥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蓮15g,白茅根20g,連翹10g,龍葵15g,僵蠶10g,青風藤15g,椿根皮10g,丹參15g,川芎10g,甘草10g。7劑。降壓藥續服。

二診(2018-01-20):複查尿常規尿蛋白(+)。藥後尿中泡沫較前減少,小便時有混濁,自覺口乾,午後甚,右頜下仍隱隱不適,舌暗紫,邊有齒痕,苔薄,脈沉細滑。慢性疾患,脾腎本虛、濕熱瘀阻,標實仍存,治仍擬健脾益腎,清利活血。因慮濕熱傷陰,原方加石斛10g。7劑。

三診:(2018-01-27):複查尿常規尿蛋白陰性,24小時蛋白定量0.211g。證治同前,原方鞏固。30劑。

2018年7月4日隨訪,患者目前蛋白尿穩定,7月2日複查尿常規:陰性。

按:患者慢性腎炎史多年,且年近半百,臟腑機能衰退,平素常有腰酸乏力、白帶多見,此為脾腎氣虛,濕濁內蘊之徵,濕郁化熱,濕熱蘊結,下見尿渾,上有頜下隱痛。久病入絡、瘀血內阻,故見舌質淡紫。中醫中藥方中參芪、白朮健脾益氣;山藥、枸杞,補腎;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白茅根、連翹、龍葵,均為清熱解毒利濕之品;丹參、川芎則有活血之功;僵蠶、青風藤祛風勝濕。中醫中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腎、清利活血之效。

在慢性腎炎治療中要注意的誤區是認為腎病皆虛,因此一見腎病症狀,就一味進補,健脾益腎藥大量堆砌。殊不知慢性腎炎為本虛標實之證,濕熱血瘀相互蘊結,膠結難解,愈補濕愈甚,體愈虛,即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致病情纏綿不愈。經有云:治病必求於本。或有人認為此為腎病補法提供了理論依據。這是曲解了該經文的內涵。患者濕熱、血瘀蘊結不解,為該病的根本,因此本病治療中用了較多的清熱利濕解毒之品,濕去瘀解,邪實不擾於腎,正氣得以恢復,中醫中藥方能固精攝微,蛋白尿得以緩解。因此,慢性腎炎的治療應當本着扶正祛邪兼顧的原則,尤其在患者正氣尚未大傷時,更應重視清利活血法的運用,使邪去正復。若臟腑虧損較甚,亦應在扶正基礎上酌加祛邪藥。(刁金囡 江蘇省鎮江市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五條魚 發表於 2025-4-22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健脾益腎、清利活血法治療慢性腎炎病案析義】

慢性腎炎屬中醫"尿濁""水腫"範疇,其病機關鍵在於脾腎兩虛為本,濕熱瘀阻為標。觀此案治療過程,深合【內經】"治病必求於本"之旨,現從理法方藥四方面析義如下:

一、病機辨析
患者年近七七,天癸將竭,腎氣自半。【諸病源候論】云:"勞傷腎虛,不能制於津液。"腰酸乏力、白帶溲濁,顯系脾失健運、腎失封藏之候。舌暗紫有齒痕,乃【金匱要略】所謂"血不利則為水"之明證,提示水瘀互結病機。其病傳變符合葉天士"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之論,形成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複雜病機。

二、治法特點
1. 扶正祛邪並行:方中參芪術藥健脾益氣,枸杞山藥補腎填精,契合張景岳"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訓。尤妙在用黃芪30克為君,既合東垣補中益氣之法,又暗含王清任補陽還五之意。
2. 清利與活血相須:白花蛇舌草配伍半枝蓮,取"輕可去實"之意;丹參、川芎並用,深得【血證論】"化瘀即是利水"之妙。更佐僵蠶、青風藤通絡,體現"絡以通為補"的治療思想。

三、用藥特色
1. 補瀉有序:椿根皮固澀止帶而不留邪,與利濕藥形成開闔相濟之勢。
2. 標本兼顧:連翹清上焦浮熱,白茅根導濕熱下行,構成上下分消格局。
3. 動態調方:二診加石斛,既防利濕傷陰,又暗合"治濕不遠溫"之戒,展現"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精髓。

四、臨證啟示
1. 檢驗指標與證候互參:蛋白尿減輕與舌苔轉薄同步,印證"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診斷學思想。
2. 守方與變通之度:三診效不更方,正合【傷寒論】"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的轉機判斷。
3. 現代藥理佐證:方中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經研究證實具有抗腎纖維化作用,體現"衷中參西"的現代中醫思維。

此案成功之處,在於準確把握"虛、濕、瘀"三要素的動態平衡,將補虛、化濕、活血三法熔於一爐,堪稱"和法"在腎病治療中的典範應用。然需注意,臨床運用時當根據濕熱輕重調整清利藥物比例,若見舌紅少津,需及時加入養陰之品,方合"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