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4|回复: 0

[医药临床] 中医中药: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5版 发表于 2018-7-13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慢性肾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多由脾肾亏虚、湿热瘀阻所致。本虚标实是其基本病理:本在脾肾亏虚,标则为湿热、血瘀,因此,临床采用健脾益肾、清利活血的扶正祛邪治疗原则。在具体运用中要把握扶正和祛邪之间的平衡。中医中药今试举一病例分析如下。

赵某,女,47岁。2018-01-13初诊。诉“发现尿检异常3年”。3年前体检尿检异常,尿蛋白2+,肾功能正常,血压偏高,平素予厄贝沙坦片150mg每日1次,血压平稳,间断服用黄葵胶囊、金水宝胶囊。尿蛋白波动于2+~1+之间。近来自觉小便混浊,要求中医中药治疗。刻下:腰酸乏力,纳谷尚可,右颌下隐隐不适(有龋齿),小便混浊夹有少许泡沫,双下肢微浮肿,平素有白带,大便日行1~2次,质溏,舌暗紫,边有齿痕,苔微腻,脉沉细滑。

辅助检查:尿常规:蛋白2+,24小时蛋白定量1.627g(2018-01-13)。

诊断:(脾肾亏虚,湿热瘀阻)尿浊病(慢性肾炎)。

治则:健脾益肾,清利活血。

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20g,陈皮10g,枸杞子12g,炒山药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白茅根20g,连翘10g,龙葵15g,僵蚕10g,青风藤15g,椿根皮10g,丹参15g,川芎10g,甘草10g。7剂。降压药续服。

二诊(2018-01-20):复查尿常规尿蛋白(+)。药后尿中泡沫较前减少,小便时有混浊,自觉口干,午后甚,右颌下仍隐隐不适,舌暗紫,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滑。慢性疾患,脾肾本虚、湿热瘀阻,标实仍存,治仍拟健脾益肾,清利活血。因虑湿热伤阴,原方加石斛10g。7剂。

三诊:(2018-01-27):复查尿常规尿蛋白阴性,24小时蛋白定量0.211g。证治同前,原方巩固。30剂。

2018年7月4日随访,患者目前蛋白尿稳定,7月2日复查尿常规:阴性。

按:患者慢性肾炎史多年,且年近半百,脏腑机能衰退,平素常有腰酸乏力、白带多见,此为脾肾气虚,湿浊内蕴之征,湿郁化热,湿热蕴结,下见尿浑,上有颌下隐痛。久病入络、瘀血内阻,故见舌质淡紫。中医中药方中参芪、白术健脾益气;山药、枸杞,补肾;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茅根、连翘、龙葵,均为清热解毒利湿之品;丹参、川芎则有活血之功;僵蚕、青风藤祛风胜湿。中医中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肾、清利活血之效。

在慢性肾炎治疗中要注意的误区是认为肾病皆虚,因此一见肾病症状,就一味进补,健脾益肾药大量堆砌。殊不知慢性肾炎为本虚标实之证,湿热血瘀相互蕴结,胶结难解,愈补湿愈甚,体愈虚,即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致病情缠绵不愈。经有云:治病必求于本。或有人认为此为肾病补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是曲解了该经文的内涵。患者湿热、血瘀蕴结不解,为该病的根本,因此本病治疗中用了较多的清热利湿解毒之品,湿去瘀解,邪实不扰于肾,正气得以恢复,中医中药方能固精摄微,蛋白尿得以缓解。因此,慢性肾炎的治疗应当本着扶正祛邪兼顾的原则,尤其在患者正气尚未大伤时,更应重视清利活血法的运用,使邪去正复。若脏腑亏损较甚,亦应在扶正基础上酌加祛邪药。(刁金囡 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五条鱼 发表于 2025-4-22 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病案析义》

慢性肾炎属中医"尿浊""水肿"范畴,其病机关键在于脾肾两虚为本,湿热瘀阻为标。观此案治疗过程,深合《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旨,现从理法方药四方面析义如下:

一、病机辨析
患者年近七七,天癸将竭,肾气自半。《诸病源候论》云:"劳伤肾虚,不能制于津液。"腰酸乏力、白带溲浊,显系脾失健运、肾失封藏之候。舌暗紫有齿痕,乃《金匮要略》所谓"血不利则为水"之明证,提示水瘀互结病机。其病传变符合叶天士"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之论,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二、治法特点
1. 扶正祛邪并行:方中参芪术药健脾益气,枸杞山药补肾填精,契合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训。尤妙在用黄芪30克为君,既合东垣补中益气之法,又暗含王清任补阳还五之意。
2. 清利与活血相须:白花蛇舌草配伍半枝莲,取"轻可去实"之意;丹参、川芎并用,深得《血证论》"化瘀即是利水"之妙。更佐僵蚕、青风藤通络,体现"络以通为补"的治疗思想。

三、用药特色
1. 补泻有序:椿根皮固涩止带而不留邪,与利湿药形成开阖相济之势。
2. 标本兼顾:连翘清上焦浮热,白茅根导湿热下行,构成上下分消格局。
3. 动态调方:二诊加石斛,既防利湿伤阴,又暗合"治湿不远温"之戒,展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精髓。

四、临证启示
1. 检验指标与证候互参:蛋白尿减轻与舌苔转薄同步,印证"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诊断学思想。
2. 守方与变通之度:三诊效不更方,正合《伤寒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转机判断。
3. 现代药理佐证:方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经研究证实具有抗肾纤维化作用,体现"衷中参西"的现代中医思维。

此案成功之处,在于准确把握"虚、湿、瘀"三要素的动态平衡,将补虚、化湿、活血三法熔于一炉,堪称"和法"在肾病治疗中的典范应用。然需注意,临床运用时当根据湿热轻重调整清利药物比例,若见舌红少津,需及时加入养阴之品,方合"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