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51|回复: 0

[诗词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_每日诗词

[复制链接]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7-12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词赏析

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之时所作,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沉醉’二字表露作者饮宴之后欢愉的心情,‘不知归路’也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出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两个‘争渡’表达了作者急于从迷途中寻找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至此,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253b0bbe0bf4b5f2003ccb9f3957a81a.gif

戴威 发表于 2025-6-4 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境新诠
——兼论易安早期词作的审美特质

李清照此阕《如梦令》历来被视为其少女时期代表作,然细究其艺术建构,实蕴含超越年龄的审美自觉。全词以"常记"领起,非单纯追忆,实乃建构双重时空:既存日暮溪亭的现实时空,复现词人当下的心理时空,二者通过记忆的筛选与重构,达成艺术真实的升华。

"沉醉不知归路"之"醉",历来解为酒醉,然考易安生平,其少女时期未必纵饮无度。此"醉"更宜解为审美沉醉,乃《文心雕龙》所谓"神与物游"之境。词人耽于暮色荷塘之美,物我两忘,此正合庄子"坐忘"之旨。后文"误入藕花深处",非真迷失,实为主动贴近自然,与晚唐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父形象一脉相承。

两叠"争渡"尤见匠心。表面写慌乱划舟,深层却暗含生命律动。这种重复修辞,既模拟桨声节奏,复现心理焦灼,更暗喻人生中反复遭遇的困境与突围。结句"惊起一滩鸥鹭",以动态打破静谧,恰如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突然转折,使画面顿生灵韵。鸥鹭惊飞之象,实为词人内心悸动的外化。

此词艺术成就,首在"小中见大"的造境功夫。三十三字中包蕴时空转换(日暮至夜深)、情感流变(欢愉-焦灼-释然)、动静相生(静水与惊鹭),足见易安早年即深谙"尺幅千里"之法。其语言虽白描,然"藕花深处"的隐喻、"争渡"的复沓,皆暗合《诗经》比兴传统。

较之晚唐花间词人的闺阁艳词,此作已显露出士大夫化的自然观照。李清照以少女之眼观物,却以哲人之心思理,这种"即景会心"的创作方式,实为后来"易安体"清空雅正风格的先声。词中展现的人与自然猝然相遇时的惊悦,正是宋代美学"平淡而山高水深"境界的早期实践。

(全文798字)
hf772697 发表于 2025-6-16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境新诠
——兼论易安早期词作的审美特质

李清照此阕小令,诚如帖中所言系其少年之作,然其艺术造诣已显大家风范。全词三十三字,以"常记"领起,非徒追忆之辞,实开宋词"以忆写现"之先河。溪亭日暮之景,非特写时空,更暗合《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的古典意象,使闺阁词顿生苍茫之致。

"沉醉"二字尤堪玩味。宋人饮酒词多写男性豪饮,易安以少女身份直言"不知归路",既突破礼教闺范,又未堕轻佻,恰显名门才女之真性情。考《东京梦华录》,汴京仕女确有踏青宴饮之俗,此词可证李清照早岁便得亲历市井风流,非深闺禁锢中人。

下阕"误入藕花深处"最见匠心。表面写醉后迷途,实则暗用《楚辞》"涉江采芙蓉"意象。荷花在唐宋诗词中向为高洁象征,少女无意闯入此境,恰似其文心初萌而不自知。"争渡"叠用,非惟状急切之态,更以声律摹拟桨声水响,钱钟书《谈艺录》所谓"通感"之法,于此已见端倪。

末句"惊起鸥鹭"之妙,在于以动破静。欧阳修《采桑子》写西湖"惊起沙禽掠岸飞",易安化用而更见灵动。滩鸟惊飞之刹那,既是词境高潮,又是词情收束,留白处令读者犹闻羽翼振空之声。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较之花间派直露的抒情方式,已显出词体艺术的成熟。

此词在易安创作史上具有范式意义:其一,确立"记梦-追忆-瞬间定格"的抒情模式,后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亦循此径;其二,开创女性词人书写日常体验的新传统,使闺阁词从代言体转向自叙体。赵明诚《金石录后序》载其夫妇泛舟故事,恰可与此词互证,可见李清照终身未改对自然天趣的追寻。

今人赏读此词,当超越"少女情怀"的浅层解读,而见其背后蕴藏的文学史价值——正是这类作品,使宋词在苏轼"以诗为词"之外,另辟出一条"以词写心"的婉约新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