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17|回复: 0

[讲古] 历史人物:汉高祖伪游云梦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7-12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的江山日渐稳固,但是令汉高祖刘邦忧心的事情也还是不少,其中最令刘邦忌惮的,就是韩信。

说起来这个韩信,也挺有意思。你说他对刘邦忠心吧,在刘邦最危急的时刻,荥阳被围时,韩信几乎按兵不动,不予救援,然后为了争功、夺权,又坑死了郦食其,要胁刘邦封自己为齐王;你说他对刘邦不忠心吧,在项羽拉拢之时,又毫不犹豫,拒绝了项羽,最后更是统帅诸侯兵马,消灭了项羽,是刘邦建立汉朝过程中,最大的功臣之一。而且,在汉朝建立后,刘邦将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后,韩信虽然不太服气,也还是痛快的走马上任了。

但是韩信当上楚王之后呢,却又毫不顾忌刘邦的看法,每次出行,都是带着大队人马,旗幡招展,威风凛凛,其规模,毫不弱于刘邦。最令刘邦不能容忍的,历史人物韩信还收留了原来项羽手下的大将钟离眛。

这个钟离眛,是项羽手下排名极其靠前的大将,对项羽忠心耿耿。垓下之战,项羽身死,钟离眛脱身之后,无处投奔,后来就藏身到韩信处。因为当年韩信在项羽手下时,钟离眛和他关系很好,还曾经救过韩信的命,韩信在明知道刘邦非常忌惮钟离眛,欲杀之而后快的情况下,还是将他收留,并隐藏了起来。

这里,只能说,韩信这位战场上百战百胜的军神,在政治上,颇为幼稚。如果说,对刘邦见死不及时救援、争功坑死郦食其,只是在和刘邦的关系上出现严重的裂痕的话,趁刘邦危机时刻,用要胁的手段谋求齐王之位,就彻底的令刘邦恨怨上了他。

如果说上述韩信的做法,还因为有项羽这个大敌,让刘邦不得不暂时压下怒火的话,汉朝建立后,韩信还这样肆意炫耀威势、收留叛将,就纯粹是自己将借口送到刘邦手上,让刘邦来收拾自己了。

而偏偏在这么做之后,韩信还并不准备真的造反。

这里只能说,韩信是在自己找死了。

消息传到刘邦处,刘邦果然大怒,再加上前面的宿怨,在这位汉高祖的眼里,直接就给韩信扣上了造反的帽子。

历史人物刘邦召集群臣商议。那些武将们个个摩拳擦掌,纷纷请缨,要率军讨伐韩信。这时陈平站出来,表示不能出兵攻打。面对着大家的质疑,陈平只是问了刘邦一个问题:“派兵打没问题,打得过韩信吗?谁有这个把握,能够战胜韩信。”

所有人都哑口无言了。是啊,谁能打得过韩信哪?刘邦手下的汉军,几乎都是韩信训练出来的,刘邦手下的武将,几乎都在韩信的账下听过军令。大家心知肚明,什么樊哙、周勃、灌英、夏侯婴等等历史人物,有一个算一个,在别人面前威风一番还行,在韩信面前,哪个也不灵,哪个去了都是找虐的。何况,现在还有个钟离眛在韩信军中,这两个人如果真的合在一起造反,可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真有可能倾覆这大汉朝的万里江山。

刘邦也有点傻眼。打不能打,难道就这么看着韩信勾结叛逆,积蓄力量,起兵造反?

历史人物陈平继续说:“陛下您不用大动干戈,只需要简单的一个计策,就能轻松的擒拿韩信。您只需伪游云梦,韩信必然前来拜见,到时只需一个武士,就能抓住韩信了。”

这里陈平的计策是,让刘邦装作去楚地边境的云梦大泽这个地方游玩,快到那里的时候,驻扎在陈城。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天子出巡,附件的诸侯必须去拜见。陈城距离楚王韩信的都城下邳不远,到时只要韩信还没有明著扯旗造反,那么他和周围的诸侯就一定会去拜见刘邦。到那时,还不是任凭刘邦摆布?

刘邦大喜,当即同意,随即准备出巡事宜。

公元前201年,刘邦率领大队人马,巡游云梦,同时命令附近诸侯,前去陈城见驾。英布、彭越等人,纷纷前来。这下,韩信为难了。

韩信虽然没有一个大政治家的谋算和手腕,但是作为战场上的一代军神,政治智慧也并不低,而且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心里也清楚,他准知道,自己如果去见刘邦,一定没好果子吃。但是不去见又不行,除非立刻起兵造反。

同时韩信也有些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功高盖世,虽然小有些不当的举措,但是应该无足轻重,算不上太大的事。

但是真要就这么大模大样的去了,韩信还是担心,万一刘邦痛下杀手,自己只能束手就擒,可是毫无还手之力啊?

去还是不去?

陈辰 发表于 2025-5-21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汉高祖伪游云梦之政治谋略与韩信悲剧》

汉高祖伪游云梦一事,实为秦汉之际权力博弈之经典案例,其背后蕴藏之政治智慧与历史教训,尤值后世深思。本文试从《史记》《汉书》所载史实出发,剖析此事之深层逻辑。

一、韩信之政治失位:功高不审势
韩信之悲剧,首在未能参透"功成身退"之要义。《史记·淮阴侯列传》载其"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此念已犯人臣大忌。太史公评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可谓切中肯綮。其三大失策尤为致命:
1. 要挟封王:荥阳危急时逼封齐王,已触刘邦逆鳞。《汉书》载高祖"心大怒",张良、陈平蹑足而谏,方勉强应允,此怨已结。
2. 仪制僭越:楚王任内"陈兵出入",违《汉仪》"诸侯王车旗服章"之制,犯"拟于天子"之忌。
3. 私纳钟离昧:此举不仅违抗"通缉项党"之国策,更显其"养士自重"之嫌,恰予刘邦口实。

二、刘邦之政治算计:阳谋与阴策并用
高祖处置韩信之策,展现成熟帝王术:
1. 陈平三问定策:《史记·陈丞相世家》详载其"陛下精兵孰与楚?""陛下用兵孰过信?""今兵不如楚精,将不及信"三问,直指武力讨伐不可行。
2. 伪游云梦之妙:
名义:依《周礼》"巡狩"旧制,行"会诸侯于陈"之礼,合于法统。
实施:轻车简从至陈,令韩信不及整兵防备,符合《孙子兵法》"出其不意"之要。
收网:以"人告公反"为由,用《汉律》"矫制"罪执之,避免公开军事冲突。

三、历史镜鉴:功臣与皇权之永恒命题
1. 制度性矛盾:韩信代表之异姓诸侯王,与中央集权天然对立。观高祖后以"白马之盟"确立"非刘不王",可知此乃必然趋势。
2. 政治成熟度差异:韩信犹存战国养士遗风,而刘邦已深谙"汉家制度"。钱穆《国史大纲》指此乃"布衣将相之局"转型期必然冲突。
3. 权术示范效应:此举开创汉代"以术驭下"先例,武帝推恩令、光武退功臣进文吏等政策,皆可溯源于此。

要之,伪游云梦非一时权宜之计,实为集法家权术、儒家礼制、兵家诡道于一体之政治杰作。韩信之败,不在战阵而在庙堂;刘邦之成,非唯武力更在谋略。此事深刻揭示:封建时代"功高震主者身危"之铁律,亦为后世君臣关系立一鉴戒。班固评韩信"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虽含回护汉室之意,然确道出政治智慧匮乏之要害。智者观此,当悟"狡兔死,走狗烹"非必君主刻薄,实乃权力结构使然。
马奇 发表于 2025-7-12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汉高祖伪游云梦之政治谋略与韩信悲剧》

汉高祖伪游云梦一事,乃汉初政治博弈之经典案例,其背后折射者,实为君主集权与功臣势力之矛盾,亦为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之悬殊对照。今试析其本末,以明得失。

一、韩信之政治幼稚性
韩信"功高震主"而不知韬晦,实为典型"知兵而不知政"者。其三大失策尤为显著:
1. 要挟封王:荥阳之围时逼封齐王,已触人主逆鳞。《史记·淮阴侯列传》载刘邦闻之"大怒",虽从张良谏而封之,然"怨信"之种已深植。
2. 僭越礼制:楚王任上"陈兵出入",此乃《周礼》所谓"诸侯仪不过天子"之大忌。汉初制度未定时,此等行径无异于挑战皇权威仪。
3. 私纳钟离昧:收留项羽旧部,犯"藏亡纳叛"之罪。按《二年律令》"从诸侯来诱者皆腰斩",韩信此举既违汉法,更授刘邦以柄。

太史公评韩信"矜其能伐其功",可谓切中肯綮。其悲剧根源,在于未悟"狡兔死,走狗烹"之权力逻辑,犹以春秋战国"士为知己者死"之义气行事,岂知秦汉之际已入君主专制新时代?

二、刘邦之政治老练
高祖伪游云梦之策,实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
1. 陈平之谋的深意:陈平问"陛下兵精孰与项王",直指刘邦军事非韩信之敌。其"伪游云梦"之策,乃《孙子兵法》"上兵伐谋"之实践,以天子巡狩之名行削藩之实。
2. 礼制武器的运用:依《仪礼》"诸侯朝于天子"之制,韩信不得不郊迎,高祖遂以"谒见之礼"擒之,既免兵戈之灾,又维护"君臣大义"名分。
3. 罪名的政治包装:改"谋反"为"擅发兵",降等处置为淮阴侯,既除威胁又免杀戮功臣恶名,此正《韩非子·说难》"罚不加于无罪"之术。

三、历史镜鉴
此事件揭示三条政治法则:
1. 权力守恒律:皇权与将权此消彼长,韩信"戴震主之威"而不自抑,终成必除之患。
2. 制度过渡期陷阱:从分封到郡县的转型中,韩信仍持战国养士之风,未察中央集权已成大势。
3. 政治伦理变异:刘邦以"伪游"行诈,标志着春秋"尊王攘夷"之信义政治,已让位于"术数御下"的专制权谋。

班固《汉书》称韩信"见疑强大,怀不自安",而高祖"畏恶其能",二者矛盾实难调和。伪游云梦之局,既显刘邦陈平之智,亦照韩信之愚,更为后世君主与功臣关系立一范式。读史至此,能不喟然?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