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65|回覆: 0

[詩詞賞析] 杜甫-秋興八首之蓬萊解釋

[複製連結]
何新文史 發表於 2018-7-10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杜甫-秋興八首之蓬萊解釋

杜甫-秋興八首之蓬萊解釋

杜甫-秋興八首之蓬萊解釋

秋興八首其五 蓬萊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秋興八首之蓬萊【譯文】

蓬萊宮遙對著終南山

吸收天露的金盤和銅柱,高聳挺立雲間

西望瑤池,西王母曾自天降臨

紫氣瀰漫,老子由此騎牛西去

當年我在此上朝,親眼見到雉尾扇開合如祥雲飄移

日光沐浴著皇上的龍袍我窺視到他神聖的容顏

一夢醒來天已晚人已老,誰知我?——

當年也曾在青瑣門下,位列朝班

秋興八首之蓬萊【注釋】

這首詩所寫是前一首的『有所思』之一。以下三首皆寫作者對於『故國長安有所思』之所思。

1、南山,終南山。蓬萊宮,大明宮 。

【唐會要】卷三十:『(唐高宗)龍朔二年,修舊大明宮,改名蓬萊宮,北據高原,南望終南山如指掌。』

2、承露,承露盤。金莖,銅柱。霄漢,言其高。

漢武帝作柏梁銅柱,樹立承露仙人掌,採收天露,製作不死藥。【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

漢武帝在建章宮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盤。霄漢間:高入雲霄,形容承露金莖(銅柱)極高。唐宮未必有承露盤,此乃以漢喻唐。

3、瑤池:傳說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崑崙山。

降王母:【穆天子傳】等書記載周穆王登崑崙山會西王母的傳說。【漢武內傳】則說西王母曾於漢武帝時某年七月七日飛降漢宮。

4、東來紫氣:用老子自洛陽入函谷關事。 函關:函谷關。

據【列仙傳】記,老子西遊至函谷關,關尹喜登樓而望,見東極有紫氣來,知有聖人過函谷關。後來果然見老子乘青牛車經過。

此二句借用漢代典故,寫長安城宮殿的神異氣象。

4.雲移:指宮扇雲彩般地分開。

雉尾:指雉尾扇,宮扇也。用雉尾編成,是帝王儀仗的一種。

唐玄宗開元年間,蕭嵩上疏建議,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於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眾人看見。等到坐定之後,方令人撤去羽扇。後來定爲朝儀。

4、日繞龍鱗:皇帝袞袍上所繡的龍紋光彩奪目,如日光繚繞。

聖顏:天子的容貌。

[按杜甫『莫相疑行』云:『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輝赫。』唐玄宗時,杜甫因獻賦曾一度被招入朝。雲移二句,正是回憶此事。]

5、結二句收歸夔州,回到現實。

一臥,臥倒。

歲晚,雙關語:一,秋風歲末,二,年歲老大(杜甫時年五十五)。

青瑣,長安宮門。點,傳點。朝臣上朝的點名。

王建詩:『殿前傳點各依班。』劉禹錫『闕下待傳點呈諸同舍』詩,皆可證。

上朝時依官職大小排列班次先後,故曰朝班。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4-24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秋興八首·其五】釋證:杜甫筆下的蓬萊宮闕與盛唐記憶

(一)宮闕意象的雙重時空建構
杜甫此詩以蓬萊宮闕爲核心意象,通過三重空間轉換完成盛唐氣象的文學重構。首聯"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採用仰視視角,將漢代建章宮承露盤(【三輔黃圖】卷三載其高二十丈)移植於唐蓬萊宮,實爲以漢喻唐的經典筆法。錢謙益【錢注杜詩】指出:"唐時宮無承露盤,此特托漢武事以壯宮闕之盛",揭示出詩人通過歷史意象疊加強化空間崇高感的藝術手法。

(二)神話典故的隱喻系統
頷聯"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構成精妙的神話對仗。西王母典故源自【穆天子傳】與【漢武內傳】雙重文本,紫氣東來則化用【列仙傳】關尹望氣典故。仇兆鰲【杜詩詳註】特別強調此聯"舉神仙瑞應之事",實則暗含玄宗崇道的歷史背景。天寶年間,玄宗屢次接受道教符籙,老子崇拜達到頂峰。杜甫將道教意象植入宮廷描寫,既展現盛唐氣象,又暗含對玄宗晚年荒政的微諷。

(三)朝儀記憶的細節還原
"雲移雉尾開宮扇"句堪稱唐代朝儀的活化石。【唐會要】卷二十四載開元元年蕭嵩奏:"請每月朔望,皇帝受朝於宣政殿,先列仗衛,及文武四品以下於庭,侍中進外辦,上乃步自西序門出,升御座,朝罷又自御座起,步入東序門。"杜詩所繪雉尾扇開合場景,正是對此儀軌的文學再現。而"日繞龍鱗識聖顏"更暗含獻賦經歷,【莫相疑行】"憶獻三賦蓬萊宮"可證此乃詩人親身見證的細節書寫。

(四)今昔對照的抒情結構
尾聯"一臥滄江驚歲晚"的"驚"字,與【秋興八首·其一】"叢菊兩開他日淚"形成時空呼應。浦起龍【讀杜心解】謂:"結聯陡轉,不獨歲晚身孤,而平生心事亦付之流水矣。"青瑣點朝的回憶與滄江病臥的現狀,構成三十年時空壓縮(從天寶末至大曆初),其張力正在於將個體生命史嵌入王朝盛衰史。這種雙重敘事模式,使私人記憶升華爲時代史詩。

要言之,此詩通過宮闕建築、道教意象、朝儀細節的三重書寫,構建出盛唐的集體記憶空間。而尾聯的時空跳轉,恰似電影蒙太奇手法,將輝煌的帝國記憶突然切入衰颯的現實圖景。這種強烈的今昔對比,正是【秋興八首】作爲"詩史"的核心藝術特徵。杜甫以蓬萊宮闕爲稜鏡,折射出整個大唐帝國的歷史光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