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68|回復: 0

[诗词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之蓬莱解释

[複製鏈接]
何新文史 發表於 2018-7-10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杜甫-秋兴八首之蓬莱解释

杜甫-秋兴八首之蓬莱解释

杜甫-秋兴八首之蓬莱解释

秋兴八首其五 蓬莱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秋兴八首之蓬莱【译文】

蓬莱宫遥对着终南山

吸收天露的金盘和铜柱,高耸挺立云间

西望瑶池,西王母曾自天降临

紫气弥漫,老子由此骑牛西去

当年我在此上朝,亲眼见到雉尾扇开合如祥云飘移

日光沐浴着皇上的龙袍我窥视到他神圣的容颜

一梦醒来天已晚人已老,谁知我?——

当年也曾在青琐门下,位列朝班

秋兴八首之蓬莱【注释】

这首诗所写是前一首的『有所思』之一。以下三首皆写作者对于『故国长安有所思』之所思。

1、南山,终南山。蓬莱宫,大明宫 。

〖唐会要〗卷三十:『(唐高宗)龙朔二年,修旧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北据高原,南望终南山如指掌。』

2、承露,承露盘。金茎,铜柱。霄汉,言其高。

汉武帝作柏梁铜柱,树立承露仙人掌,采收天露,制作不死药。〖班固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

汉武帝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霄汉间: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铜柱)极高。唐宫未必有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

3、瑶池:传说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

降王母:〖穆天子传〗等书记载周穆王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传说。〖汉武内传〗则说西王母曾于汉武帝时某年七月七日飞降汉宫。

4、东来紫气: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 函关:函谷关。

据〖列仙传〗记,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尹喜登楼而望,见东极有紫气来,知有圣人过函谷关。后来果然见老子乘青牛车经过。

此二句借用汉代典故,写长安城宫殿的神异气象。

4.云移:指宫扇云彩般地分开。

雉尾:指雉尾扇,宫扇也。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

唐玄宗开元年间,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后来定为朝仪。

4、日绕龙鳞: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

圣颜:天子的容貌。

[按杜甫『莫相疑行』云:『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唐玄宗时,杜甫因献赋曾一度被招入朝。云移二句,正是回忆此事。]

5、结二句收归夔州,回到现实。

一卧,卧倒。

岁晚,双关语:一,秋风岁末,二,年岁老大(杜甫时年五十五)。

青琐,长安宫门。点,传点。朝臣上朝的点名。

王建诗:『殿前传点各依班。』刘禹锡『阙下待传点呈诸同舍』诗,皆可证。

上朝时依官职大小排列班次先后,故曰朝班。

罗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4-24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兴八首·其五》释证:杜甫笔下的蓬莱宫阙与盛唐记忆

(一)宫阙意象的双重时空建构
杜甫此诗以蓬莱宫阙为核心意象,通过三重空间转换完成盛唐气象的文学重构。首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采用仰视视角,将汉代建章宫承露盘(《三辅黄图》卷三载其高二十丈)移植于唐蓬莱宫,实为以汉喻唐的经典笔法。钱谦益《钱注杜诗》指出:"唐时宫无承露盘,此特托汉武事以壮宫阙之盛",揭示出诗人通过历史意象叠加强化空间崇高感的艺术手法。

(二)神话典故的隐喻系统
颔联"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构成精妙的神话对仗。西王母典故源自《穆天子传》与《汉武内传》双重文本,紫气东来则化用《列仙传》关尹望气典故。仇兆鳌《杜诗详注》特别强调此联"举神仙瑞应之事",实则暗含玄宗崇道的历史背景。天宝年间,玄宗屡次接受道教符箓,老子崇拜达到顶峰。杜甫将道教意象植入宫廷描写,既展现盛唐气象,又暗含对玄宗晚年荒政的微讽。

(三)朝仪记忆的细节还原
"云移雉尾开宫扇"句堪称唐代朝仪的活化石。《唐会要》卷二十四载开元元年萧嵩奏:"请每月朔望,皇帝受朝于宣政殿,先列仗卫,及文武四品以下于庭,侍中进外办,上乃步自西序门出,升御座,朝罢又自御座起,步入东序门。"杜诗所绘雉尾扇开合场景,正是对此仪轨的文学再现。而"日绕龙鳞识圣颜"更暗含献赋经历,《莫相疑行》"忆献三赋蓬莱宫"可证此乃诗人亲身见证的细节书写。

(四)今昔对照的抒情结构
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的"惊"字,与《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形成时空呼应。浦起龙《读杜心解》谓:"结联陡转,不独岁晚身孤,而平生心事亦付之流水矣。"青琐点朝的回忆与沧江病卧的现状,构成三十年时空压缩(从天宝末至大历初),其张力正在于将个体生命史嵌入王朝盛衰史。这种双重叙事模式,使私人记忆升华为时代史诗。

要言之,此诗通过宫阙建筑、道教意象、朝仪细节的三重书写,构建出盛唐的集体记忆空间。而尾联的时空跳转,恰似电影蒙太奇手法,将辉煌的帝国记忆突然切入衰飒的现实图景。这种强烈的今昔对比,正是《秋兴八首》作为"诗史"的核心艺术特征。杜甫以蓬莱宫阙为棱镜,折射出整个大唐帝国的历史光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