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79|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翻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7-6 14: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翻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7章〗怎样才能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15·7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所谓『失人』,就是错过值得交往的人。『失』,指错过。所谓『失言』,就是与不值得交往的人谈话,浪费时间,等于说错了话。『失』,指过失。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可以和他谈论,却不和他谈论,便是错过了值得交往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却和他谈论,等于说错话一样。明智的人既不错过值得交往的人,也不会不看对象说错话。』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失人』与『失言』的忠告呢?

孔子告诫人们,说话一定要注重对象,否则,要么失人,要么失言。说话虽然是人的本能,但是,要说的恰当,却不容易。这里的关键,在于识人。人才难遇,如遇到值得交往的人,应当与之言而不与之言,便会失人。人际交往中也会遇到不可交的人,这就不可与之言,若与之言,便会失言。尤其是面对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时,如果能首先认清对方,认清当时的情境,再作恰当的应对,自能既不失人,又不失言,免除与人失之交臂的遗憾或因言惹祸的悔恨。至于何者可与言,何者不可与言,则全凭自己的判断,必须从平时的修养、阅历和体验中,培养这样的智慧。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原文

15·7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①;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②。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注释

失人:失,错过。指错过值得交往的人。②失言:失,过失。指与不值得交往的人谈话,浪费时间,等于说错了话。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论,却不和他谈论,便是错过了值得交往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却和他谈论,等于说错话一样。明智的人既不错过值得交往的人,也不会不看对象说错话。』

关注作者公众号,获取更多音频
安琪 發表於 2025-5-20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卫灵公》"言默之道"发微——论孔门言语观中的主体判断与价值抉择

《卫灵公》篇第七章所载孔子"失人""失言"之论,实为儒家言语哲学之精要。此章以"可与言""不可与言"为枢机,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伦理体系。所谓"失人",非仅错过人才之谓,更深层指向主体判断力的缺失;"失言"亦非简单失语,实为价值抉择的错位。二者共同构成了儒家"时中"思想在言语实践中的具体呈现。

考诸经义,"可与言"之"可"字含三重维度:其一为道德资质,《论语集注》谓"君子所与言者,不过忠信笃敬之人";其二为认知水平,如《中庸》"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所示;其三为情境适宜,即《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之时机把握。孔子周游列国时,于卫见南子而子路不悦,其"予所否者"之辩(《雍也》),正是"不可与言"情境下的典范处理。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的深层逻辑,在于"知人"与"自知"的统一。《颜渊》篇"樊迟问知"章,孔子以"知人"对之,而《学而》篇又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种双向认知要求,在汉代王充《论衡·问孔》中发展为"观贤者之志,察愚者之态"的实践方法论。宋儒程颐更点明:"须是自家有得于中,然后能辨人之可否。"(《二程遗书》卷十八)

当代诠释此章,当注意三个实践维度:其一,言语作为德性外显,需符合"仁者爱人"的根本原则;其二,交流作为认知活动,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差异化原则;其三,对话作为社会行为,当体现"礼以节之"的规范意识。明儒吕坤《呻吟语》云:"可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己。"此解将"失言"提升至主体性存失的高度,尤具启发。

要之,此章微言大义,实关涉儒家"立言"传统中的三重自觉:道德判断的主体自觉、认知评估的理性自觉、价值抉择的实践自觉。学者若能于此三致意焉,则庶几可免"失人""失言"之患,而渐臻"时然后言"(《宪问》)的圣贤境界。
田冉昌 發表於 2025-7-2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卫灵公》"言默之道"发微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第七章载孔子言:"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此章虽简,然言默之道、知人之智尽在其中,实为处世之圭臬。

一、经义辨析
"失人"之"失",郑玄注为"遗也",谓遗弃可交之人;"失言"之"失",皇侃疏作"谬也",指言语之谬误。朱子《集注》云:"可与言而不言,则失人而害乎仁;不可与言而言,则失言而害乎智。"此解最得圣人之意。仁者爱人,当言不言则失仁;智者知人,不当言而言则失智。

二、历史镜鉴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临别赠言:"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此正与"不可与言而言"相呼应。又《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师旷言:"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此即"可与言而言"之典范。

三、实践智慧
王阳明《传习录》云:"与人论学,须随人分限所及。"此深得孔子本旨。识人之要,当观其眸子,《孟子·离娄上》所谓"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是也。程颐言:"君子之与人言,当察其知识所及。"故智者必先审度:
1. 观其志向:志同则言可深,志异则言当止
2. 察其器量:器大者可容逆耳之言,量小者只宜寻常之语
3. 度其时势:时当言则言,时当默则默

四、现代启示
今人交际,或失之于喋喋不休,或失之于缄默过度。社交媒体时代,"失言"之弊尤甚。当谨记:
1. 学术争鸣当持"可与言"之度
2. 网络言论须守"不可与言"之戒
3. 职场沟通宜循"知者"之道

结语:孔子此言,非仅言语之术,实为仁智合一之德。张载《正蒙》云:"言有教,动有法。"欲臻此境,当在"知人"上下功夫。《中庸》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能知人则不失人,能知言则不失言,斯为达德之体现。学者当于日用伦常中体认此理,方不负圣人垂训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