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06|回覆: 0

藥膳:山藥筒骨煲

[複製連結]
盤安藥膳 發表於 2018-7-2 22: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膳行天下

魯迅說過這麼一句話

『筒骨滾三滾,神仙企唔穩』

(翻譯:筒骨滾三滾,神仙也站不穩,就是很好吃的意思啦!)

拿着吸管滿滿的骨髓『滋溜』一口滑入舌尖

拿着吸管滿滿的骨髓『滋溜』一口滑入舌尖

拿着吸管滿滿的骨髓『滋溜』一口滑入舌尖

終於知道『食髓知味』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

肉質鮮美,並吸收了濃郁的湯汁

一層層撕開,入口軟爛,妙哉~

放下你手中的骨頭,讓我來!

一千個廚師就有一千種筒骨的做法

一千個廚師就有一千種筒骨的做法

一千個廚師就有一千種筒骨的做法

在眾多搭配中

小編卻偏偏中意ta

山藥筒骨煲

山藥筒骨煲

終於知道『食髓知味』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

終於知道『食髓知味』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

山藥筒骨煲

山藥細膩軟糯,味美又富有營養,總是為人們所青睞

山藥細膩軟糯,味美又富有營養,總是為人們所青睞

山藥細膩軟糯,味美又富有營養,總是為人們所青睞,特別是受到文人墨客的熱情吟詠。『銅爐燒柏子,石鼎煮山藥。一杯賞月露,萬象紛酬酢。』這是蘇東坡【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獨酌】詩裏的句子。

『銅爐燒柏子,石鼎煮山藥。一杯賞月露,萬象紛酬酢。』這是蘇東坡【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獨酌】詩裏的句子。 ...

『銅爐燒柏子,石鼎煮山藥。一杯賞月露,萬象紛酬酢。』這是蘇東坡【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獨酌】詩裏的句子。 ...

山藥筒骨煲

【主料】山藥、筒骨、百合、枸杞子

【功效】健脾補腎,養陰潤燥。具有提高免疫、助消化、降血糖、抗腫瘤等輔助作用

ldk8 發表於 2025-6-6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山藥筒骨煲之藥膳養生旨要】

藥膳一道,乃中華飲食文化之精髓,融醫理於五味,合陰陽於鼎鼐。今觀山藥筒骨煲之制,誠得【黃帝內經】"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之要義,尤合仲景"治未病"之旨。試析其理如次:

一、食材配伍之妙
此膳以山藥為君,取其甘平入脾肺腎三經,【本草綱目】謂之"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筒骨為臣,骨髓乃精血所化,【飲膳正要】稱其"補髓填精,潤澤臟腑"。佐以百合潤肺寧心,枸杞滋補肝腎,四物相合,暗合四象調和之理。蘇子"石鼎煮山藥"之詠,正見此物自古為文人雅士所重。

二、養生功效之析
其健脾之功,在於山藥含多量澱粉酶,與骨髓中卵磷脂相得益彰,恰應【脾胃論】"脾主運化"之說。補腎之效,則因筒骨髓質與枸杞多糖協同,符合【景岳全書】"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訓。至若降糖抗瘤之效,現代研究證實山藥黏多糖與枸杞鍺元素確有此功,然須明此乃食養非藥療,當持"三分治七分養"之度。

三、烹製要訣之辨
昔人云"鼎中之變,精微纖妙",此膳尤重火候:筒骨需先以武火去浮沫,後轉文火慢燉,使髓質緩緩析出,方得"食髓知味"真趣。山藥後下以保其性,正如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所謂"生者性滑,熟者性滯",火候拿捏最見功夫。至若魯迅戲言"神仙企唔穩",實道出骨髓美味,然養生家當記孫思邈"廚膳勿使脯肉豐盈"之誡,美味雖佳不可過食。

四、四時食用之宜
此膳性味平和而略偏溫潤,尤宜秋冬季食用,應【禮記】"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之訓。然陰虛火旺者當減枸杞,痰濕壅盛者宜添陳皮,此乃"因人施膳"之要。今人每以"藥膳"為時髦,殊不知【周禮】早有"食醫"之職,用藥膳者當明體質,辨虛實,方不負古人"寓醫於食"之智。

要之,山藥筒骨煲實為一道暗合醫理的養生佳餚,然食養之道貴在持之以恆,更須與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相配合,方能盡顯"上工治未病"之妙。若徒貪口腹之慾,則違藥膳本旨矣。
暫用中文名 發表於 2025-7-31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山藥筒骨煲藥膳考略及養生旨要】

山藥筒骨煲誠為中華藥膳之佳品,其配伍精當,功效卓著,實堪細究。今就典籍所載,參以醫理,略陳管見如次。

一、食材本義考
筒骨者,乃"以形為用"之典型。【本草綱目】稱其"髓味甘寒,補陰益髓",李時珍尤重其"填骨髓,久服延年"之效。東坡居士所引"石鼎煮山藥"之句,正合【神農本草經】將山藥列為上品之說,謂其"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二者相伍,暗合【黃帝內經】"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

二、配伍精微析
此膳佐以百合、枸杞,實具深意。百合乃【金匱要略】治百合病主藥,其性甘微寒,正可制筒骨之膩;枸杞載於【食療本草】,言其"堅筋骨,耐老",與山藥同屬"補脾肺腎三經"之品。四物相合,構成"君(筒骨)臣(山藥)佐(百合)使(枸杞)"的經典結構,符合【聖濟總錄】"主病為君,佐君為臣,應臣為使"的組方原則。

三、養生機理辨
其"健脾補腎"之效,實本於【脾胃論】"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理。現代研究證實,山藥多糖與骨髓造血因子協同,確能提升免疫功能。至若"養陰潤燥"之功,則契合【溫病條辨】"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之訓。然須明者,此膳終屬平補之劑,若遇濕熱壅盛之體,當參【醫宗金鑒】"先清後補"之法。

四、食養宜忌說
【飲膳正要】云:"飲食必節,起居必時。"此膳雖佳,亦當因時制宜。建議:
1. 霜降後至立春前食之為宜
2. 每服以半盞為度,七日一進
3. 忌與蕪荑、甘遂同食(見【本草十八反】)

五、文化餘韻
昔陸羽【茶經】言"味至寒為飲",而此膳乃"味至甘為養"。觀帖中"食髓知味"之嘆,恰合【呂氏春秋】"鼎中之變,精妙微纖"的烹調至境。然今人食此,當效法東坡"獨酌"之雅,細品慢咽,方得藥膳真趣。

要之,此膳融烹燴之道於岐黃之術,合口腹之慾於養生之理,誠為"治未病"之良方。然須切記【千金要方】之誡:"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食養之妙,存乎一心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