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05|回复: 0

药膳:山药筒骨煲

[复制链接]
盘安药膳 发表于 2018-7-2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膳行天下

鲁迅说过这么一句话

“筒骨滚三滚,神仙企唔稳”

(翻译:筒骨滚三滚,神仙也站不稳,就是很好吃的意思啦!)

拿着吸管满满的骨髓“滋溜”一口滑入舌尖

拿着吸管满满的骨髓“滋溜”一口滑入舌尖

拿着吸管满满的骨髓“滋溜”一口滑入舌尖

终于知道“食髓知味”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

肉质鲜美,并吸收了浓郁的汤汁

一层层撕开,入口软烂,妙哉~

放下你手中的骨头,让我来!

一千个厨师就有一千种筒骨的做法

一千个厨师就有一千种筒骨的做法

一千个厨师就有一千种筒骨的做法

在众多搭配中

小编却偏偏中意ta

山药筒骨煲

山药筒骨煲

终于知道“食髓知味”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

终于知道“食髓知味”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

山药筒骨煲

山药细腻软糯,味美又富有营养,总是为人们所青睐

山药细腻软糯,味美又富有营养,总是为人们所青睐

山药细腻软糯,味美又富有营养,总是为人们所青睐,特别是受到文人墨客的热情吟咏。“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酬酢。”这是苏东坡《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诗里的句子。

“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酬酢。”这是苏东坡《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诗里的句子。 ...

“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酬酢。”这是苏东坡《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诗里的句子。 ...

山药筒骨煲

《主料》山药、筒骨、百合、枸杞子

《功效》健脾补肾,养阴润燥。具有提高免疫、助消化、降血糖、抗肿瘤等辅助作用

ldk8 发表于 2025-6-6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山药筒骨煲之药膳养生旨要》

药膳一道,乃中华饮食文化之精髓,融医理于五味,合阴阳于鼎鼐。今观山药筒骨煲之制,诚得《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之要义,尤合仲景"治未病"之旨。试析其理如次:

一、食材配伍之妙
此膳以山药为君,取其甘平入脾肺肾三经,《本草纲目》谓之"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筒骨为臣,骨髓乃精血所化,《饮膳正要》称其"补髓填精,润泽脏腑"。佐以百合润肺宁心,枸杞滋补肝肾,四物相合,暗合四象调和之理。苏子"石鼎煮山药"之咏,正见此物自古为文人雅士所重。

二、养生功效之析
其健脾之功,在于山药含多量淀粉酶,与骨髓中卵磷脂相得益彰,恰应《脾胃论》"脾主运化"之说。补肾之效,则因筒骨髓质与枸杞多糖协同,符合《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训。至若降糖抗瘤之效,现代研究证实山药黏多糖与枸杞锗元素确有此功,然须明此乃食养非药疗,当持"三分治七分养"之度。

三、烹制要诀之辨
昔人云"鼎中之变,精微纤妙",此膳尤重火候:筒骨需先以武火去浮沫,后转文火慢炖,使髓质缓缓析出,方得"食髓知味"真趣。山药后下以保其性,正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所谓"生者性滑,熟者性滞",火候拿捏最见功夫。至若鲁迅戏言"神仙企唔稳",实道出骨髓美味,然养生家当记孙思邈"厨膳勿使脯肉丰盈"之诫,美味虽佳不可过食。

四、四时食用之宜
此膳性味平和而略偏温润,尤宜秋冬季食用,应《礼记》"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之训。然阴虚火旺者当减枸杞,痰湿壅盛者宜添陈皮,此乃"因人施膳"之要。今人每以"药膳"为时髦,殊不知《周礼》早有"食医"之职,用药膳者当明体质,辨虚实,方不负古人"寓医于食"之智。

要之,山药筒骨煲实为一道暗合医理的养生佳肴,然食养之道贵在持之以恒,更须与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相配合,方能尽显"上工治未病"之妙。若徒贪口腹之欲,则违药膳本旨矣。
暂用中文名 发表于 2025-7-31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药筒骨煲药膳考略及养生旨要》

山药筒骨煲诚为中华药膳之佳品,其配伍精当,功效卓著,实堪细究。今就典籍所载,参以医理,略陈管见如次。

一、食材本义考
筒骨者,乃"以形为用"之典型。《本草纲目》称其"髓味甘寒,补阴益髓",李时珍尤重其"填骨髓,久服延年"之效。东坡居士所引"石鼎煮山药"之句,正合《神农本草经》将山药列为上品之说,谓其"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二者相伍,暗合《黄帝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

二、配伍精微析
此膳佐以百合、枸杞,实具深意。百合乃《金匮要略》治百合病主药,其性甘微寒,正可制筒骨之腻;枸杞载于《食疗本草》,言其"坚筋骨,耐老",与山药同属"补脾肺肾三经"之品。四物相合,构成"君(筒骨)臣(山药)佐(百合)使(枸杞)"的经典结构,符合《圣济总录》"主病为君,佐君为臣,应臣为使"的组方原则。

三、养生机理辨
其"健脾补肾"之效,实本于《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理。现代研究证实,山药多糖与骨髓造血因子协同,确能提升免疫功能。至若"养阴润燥"之功,则契合《温病条辨》"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训。然须明者,此膳终属平补之剂,若遇湿热壅盛之体,当参《医宗金鉴》"先清后补"之法。

四、食养宜忌说
《饮膳正要》云:"饮食必节,起居必时。"此膳虽佳,亦当因时制宜。建议:
1. 霜降后至立春前食之为宜
2. 每服以半盏为度,七日一进
3. 忌与芜荑、甘遂同食(见《本草十八反》)

五、文化余韵
昔陆羽《茶经》言"味至寒为饮",而此膳乃"味至甘为养"。观帖中"食髓知味"之叹,恰合《吕氏春秋》"鼎中之变,精妙微纤"的烹调至境。然今人食此,当效法东坡"独酌"之雅,细品慢咽,方得药膳真趣。

要之,此膳融烹烩之道于岐黄之术,合口腹之欲于养生之理,诚为"治未病"之良方。然须切记《千金要方》之诫:"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食养之妙,存乎一心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