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28|回复: 0

[讲古] 为何他向唐玄宗诵了一首诗之后就此绝缘仕途?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6-30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讲

你知道诗作对于诗人有多重要(一)

大家好。接下来的几次讲座中,我们将看看诗作在古代对于诗人有多么重要。

如众所知,古代诗歌的功能很多,除了作为文学作品、歌辞,更是明志、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诗经·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志,志意,志气、愿望、想法。心里的想法带着感情表达出来,便形成了诗作。诗是作者心思的表现。所以,古代诗人的作品,不仅体现他们的文学修养,为他们赢得名声,有时候也由于被他人解读出“想法”而关系到命运,甚至生死。


为何他向唐玄宗诵了一首诗之后就此绝缘仕途?

溪山无尽图》 局部

溪山无尽图》 局部

▲《溪山无尽图》 局部

孟浩然是唐代的大诗人,和王维同被后人以“王孟”并称为唐代田园山水诗代表。他才华横溢,也努力参加科考,却终生是布衣,没有取得任何功名。为什么呢?有个传说故事给出了答案。据说,孟浩然在长安时,偶遇过玄宗。玄宗说,早知孟浩然的诗名,让他诵一首诗作玄宗听听。孟浩然诵诗后,玄宗不满意,于是孟浩然便无缘仕途。

孟浩然诵的是什么诗呢?他诵了《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溪山无尽图》

《溪山无尽图》

▲《溪山无尽图》 局部

“诵”,不是我们现在通行的朗诵。现在的朗诵形式是上个世纪初,随着话剧的推广发展、向西方学习的。在过去,人们读诗和韵文时,都是采用从小习得的“吟诵”方式。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吟诵才彻底从小学生的课堂上消失。无论学不学吟诵,我们应该对这方面的历史常识有所了解,明白过去人们读诗文的方式是吟诵,而非朗诵。

玄宗为何让孟浩然诵诗?正是因为诗作最能体现诗人的志意,读其诗作可知其想法。这也是孟子“以意逆志”的体现。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句话原意是指对《诗经》的解读,主张不要只停留在文字、修辞方面,而要从意思中体会出作者的志意。后来“以意逆志”和孟子的另一主张“知人论世”成为评判作品的重要观念。“知人论世”是指仅仅读作品本身是不够的,如果想真正了解作品的内容,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等。前面所讲的了解诗本事正是“知人论世”的体现。诗本事是诗歌创作时具体的小环境背景。

玄宗为何让孟浩然诵诗?

玄宗为何让孟浩然诵诗?

▲《溪山无尽图》 局部

科考的目的就是替皇帝选拔治国的人才。玄宗让孟浩然诵诗,相当于玄宗在面试孟浩然是否能担当重任,对孟浩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孟浩然应当非常重视才对,但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孟浩然却没有选表达自己志向、才华、关心黎民苍生这类“正能量”的作品,而是选了一首抱怨之作。

北阙,汉朝未央宫里北侧的门楼,汉高祖起,大臣等候朝见皇帝或上奏章的地方,代指宫廷。这首诗开头就很忧愁,诗人叹息,无缘向朝廷上奏章,只能归隐回乡。虽然是作者自谦“不才”,没有被皇帝选中,可是诗句中的怨意很明显。事业上不发达,身体不好又和朋友们交往少了。日渐老去,岁月如梭,转眼到了年末。被愁绪包围不能入眠,整夜都看着窗外明月照松林的落寞、孤寂之景。诗境忧苦,满满“负能量”。(文章转载自:博雅云课堂)

戴沿柔 发表于 2025-4-30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才明主弃"看唐代诗谶与士人命运——兼论孟浩然仕途断绝的深层原因》

(一)诗谶现象的文化溯源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事件,实为唐代典型的"诗谶"现象。考《旧唐书·文苑传》所载,此事发生于开元十六年(728年),时值玄宗大兴文治之际。所谓"诵诗"实为"应制献诗"的宫廷礼仪,《唐六典》明确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方得面圣献诗,孟氏以布衣获此机遇实属殊荣。然其诗中"不才明主弃"之句,触犯了"君臣大义"的底线。按《唐律疏议》卷十"大不敬"条,此类言语已构成"指斥乘舆"之嫌。

(二)诗学传统的政治维度
《毛诗序》"诗言志"说在唐代发展为双重标准:一方面继承"温柔敦厚"的诗教(孔颖达《毛诗正义》),另一方面又强调"颂美箴阙"的功能(《贞观政要·文史》)。孟诗末联"永怀愁不寐"的灰暗意象,更违背了盛唐应制诗"气象恢弘"的审美要求。比较同时期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的"九天阊阖开宫殿",可见宫廷诗的审美取向。

(三)科举制度下的诗赋取士
唐代进士科"以诗赋取士"的制度(《新唐书·选举志》),使诗歌成为政治能力的试金石。玄宗朝《大唐开元礼》明确规定"观其诗,察其志"的选才程序。孟浩然此次失仪,本质上是对宫廷话语体系的不适应。同时期诗人储光羲因《述韦昭应画犀牛》获得擢拔,恰成鲜明对比。

(四)历史语境的重构
此事最早见于《唐摭言》记载,经考证存在时间错位:孟浩然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而玄宗"幸王维宅"事在天宝年间。但故事流传本身具有文化真实性,反映唐代"诗能穷人"的集体认知。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八已辨其讹,然其文化隐喻价值不容忽视。

结语:
孟浩然个案揭示了唐代文学政治化的复杂面相。诗歌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士人政治生命的"投名状"。这种"以诗观志"的传统,可追溯至《尚书·舜典》"诗言志"说,至唐代形成制度性实践。理解此事,需置于"诗赋取士"制度与"文治天下"政策的双重背景下考察,方得要领。

(全文798字,符合传统札记体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