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25|回复: 0

[儒家学说] 《论语·卫灵公篇第4章》儒家也讲“无为而治”...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6-30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4章》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吗?

15·4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这里所谓“无为而治”,专指圣王知人善任,自己不亲劳于事,立身正己,以德化民,从而使天下得以治理。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是有区别的。“南面”,指天子之位。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达到无为而治境界的,应该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谦恭而端庄地坐在天子之位就是了。”

舜为什么能做到无为而治呢?《赵歧·孟子注》说:舜“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历史记载,舜是非常善于识人用人的古代圣王,大禹和皋陶等都是他任用的著名贤臣。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舜有贤臣22人,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三国志·吴志·楼玄传》说:舜能“所任得其人,故优游而自逸也。”《大戴礼·主言篇》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新序·杂事三》说:“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可见,舜的“无为而治”,是指他不去亲自处理具体政务,而把主要精力用在选贤任能上,再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力量为天下做出榜样。后世也把儒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称之为“垂拱而治”。

附:

《原文》

15·4 子曰:“无为而治①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②而已矣。”

【注释】

无为而治:专指圣王知人善任,自己不亲劳于事,立身正己,以德化民,从而使天下得以治理。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是有区别的。②南面:指天子之位。

【译文】

孔子说:“达到无为而治境界的,应该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谦恭而端庄地坐在天子之位就是了。”

瓜田李下 发表于 2025-4-25 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儒家"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精义——释〈卫灵公〉"舜无为"章》

《论语·卫灵公》第四章所载孔子称颂舜"无为而治"之语,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精微所在。此章虽仅三十余字,然其中蕴含的治道要义,足为后世法。今试析其三层深意:

一、圣王德化之本体论
舜之"恭己正南面",非真无所作为,乃是以德性本体为治道根基。朱子《集注》谓:"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此与道家"道法自然"之无为有本质区别。儒家之无为,建基于"为政以德"(《为政》),其核心在"正己"二字。《中庸》云:"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正是此义。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尚书·益稷》),实乃德性充盈发用之外显。

二、知人善任的方法论
赵岐《孟子注》点明"任官得其人"乃关键所在。考诸《尚书·舜典》,舜命禹平水土、契敷五教、皋陶明五刑,形成"九官十二牧"的职官体系。此即《大戴礼》所称"不下席而天下治"的制度保障。儒家"无为"实为"大有为"——其要在"劳于求人,佚于得贤"(《新序》)。程颐《经说》阐发此理:"圣人非不欲有为也,盖得其人要则不必亲劳。"

三、垂拱而治的实践论
"南面"之仪非徒形式,实含"正位凝命"(《周易·鼎卦》)的象征意义。舜通过"正色率下"(《尚书·舜典》)的威仪,实现"不动而化,不言而信"(《孟子·尽心上》)的治理效果。这种"君逸臣劳"的治理模式,在《周礼》六官分职体系中得到制度化呈现,后世称之为"垂拱之治"。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特别指出:"儒者之无为,正其大有为处。"

结语:
孔子此章实开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统。舜之"无为"包含三重境界:本体层在德性修养,方法层在选贤任能,实践层在礼制规范。较之道家"绝圣弃智"之无为,儒家更强调"德位相配"的积极无为。明儒薛瑄《读书录》谓:"圣人无为,非不为也,但不妄为耳。"此语最得本章要义。今日研读此章,于现代治理体系中"放管服"改革,犹有深刻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