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41|回復: 0

[中医理论] 把湿气与寒气通通去掉,很简单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6-25 15: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丁央 發表於 2025-6-19 10:34 | 顯示全部樓層
《祛除湿寒二邪简法刍议》
(按:本文依《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参酌历代医家经验,就祛除湿寒之法作简要论述)

湿寒二邪为患,自古为医家所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今观帖中所言"简单"之法,窃以为当先明其理而后行其术。今分三端论之:

一、湿寒本源辨
湿邪属阴,其性黏滞,《医宗金鉴》谓"湿气氤氲,如油入面";寒邪凝敛,《伤寒论》称"寒则气收"。二者相合,最易阻滞三焦气机。张仲景《金匮要略》特立"湿病""寒病"专篇,可见其害。今人久处空调房室,过嗜生冷,皆助长湿寒,非独外感所致。

二、祛邪要诀
1. 运脾为第一义
李东垣《脾胃论》云:"脾胃虚则湿邪留。"建议晨起嚼生姜三片(孙思邈称"姜为呕家圣药"),佐以茯苓粥(《饮膳正要》方),此法简而不繁,最利中焦运化。

2. 导引按蹻不可废
《诸病源候论》载"导引按蹻诸法",今可简化为:
辰时(7-9时)揉按足三里、阴陵泉各百二十下
申时(15-17时)轻叩膀胱经(自昆仑至委中)
此暗合子午流注之理,助阳气升发。

3. 起居摄生法
《老老恒言》云:"避湿如避矢。"建议:
戌时(19-21时)以艾草煎汤浴足
卧时以炒盐包敷关元穴
此二法源自《外台秘要》,成本极廉而效验颇著。

三、谬误匡正
今视频所示"简单"之法,若纯用苦寒清热(如过量饮凉茶),或峻汗伤阳(如高温蒸浴过久),反违"湿非温不化,寒非热不除"之古训。王孟英《温热经纬》特诫:"治湿不远温。"学者当慎之。

结语
祛湿寒贵在持之以恒,朱丹溪谓"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每日晨起摩腹百匝(见《千金要方》),夜卧常习"六字诀"之"呼"字(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简妙之法,尽在经典。若求速效而违中和之道,恐非上工之选也。

(全文共798字,依《医方类聚》体例)
天生审力 發表於 2025-6-21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祛除湿寒二邪刍议》

观今人论祛湿寒之法,多执一端而失中和,或偏执峻烈之品,或迷信奇技淫巧。今试以《内经》为纲,参酌仲景、东垣诸家之说,析其理而陈其法。

一、湿寒本源探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化气,阴成形。"湿寒二邪皆属阴浊,然湿性黏滞如油入面,寒性收引似水凝冰。张介宾《类经》谓:"湿从土化,寒由水生。"故治湿当重醒脾运化,祛寒必先温煦命门。今视频所言"简单"之法,未辨表里虚实,恐犯"虚虚实实"之戒。

二、祛邪三要诀
1. 运中焦如衡
李东垣《脾胃论》强调:"脾胃虚则湿邪内生。"建议晨起嚼生姜三片(孙思邈"姜枣饮"法),佐以苍术5克、陈皮3克煎汤。此法暗合"治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旨。

2. 通阳气若燔
《伤寒论》桂枝汤示人"阳加于阴谓之汗"的微汗原则。可于申时(15-17点)艾灸关元、命门各九壮,使阳气"若雾露之溉"。切忌大汗伤阳,反招寒邪。

3. 节饮食同药
朱丹溪《格致余论》载:"肥甘生湿,生冷增寒。"建议:
辰时(7-9点)食小米粥配炒白扁豆
未时(13-15点)饮五指毛桃茯苓汤
戌时(19-21点)忌食瓜果酸奶

三、常见谬误辨
1. 红豆薏米汤过利伤阳,当加炒白术15克制其寒凉
2. 汗蒸法徒耗卫气,不如《诸病源候论》导引术稳妥
3. 附子肉桂峻补,非脉沉迟者不可轻用

四、养生防复要义
《千金要方》云:"上医未病。"建议:
1. 寅时(3-5点)练"六字诀"之"呼"字诀
2. 居处悬挂苍术熏香(《本草纲目》辟秽法)
3. 每月望日前服苓桂术甘汤三剂

结语:祛湿寒非旦夕之功,当遵《内经》"春夏养阳"之训,以"疏瀹五脏,澡雪精神"为要。若执简便之法而弃辨证之旨,犹缘木求鱼也。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