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04|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单字详解『弘』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6-15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日例字

今日例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弘的演化

弘的演化

弘毅

弘毅

儁雄 發表於 2025-5-25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弘"字义理阐微》

"弘"字从弓从厶,始见于西周金文,其形构演变深具文化意蕴。甲骨文虽未见独立字形,然金文"弘"作"𢎪",象弓弦震颤之形,许慎《说文解字》谓:"弘,弓声也",此乃本义。后经小篆规范,遂成今体。

考其训诂,《尔雅·释诂》云:"弘,大也";《正韵》注:"广也";《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郑玄注:"弘犹廓也"。此三义实相贯通:弓弦震颤之声远播为"弘"之初象,引申为空间之广(广)、体量之大(大)、精神之廓(廓)。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申此字"经传多假为宏大字",可见其义理升华之迹。

稽诸经典,《尚书·君奭》"弘敷五典",《周易·坤卦》"含弘光大",《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皆显三重境界:
一曰物理空间之扩展,如《周礼》"弘璧"谓大玉;
二曰道德境界之提升,如王弼注《老子》"弘普无私";
三曰文化精神之传承,如《文心雕龙》"弘风阐教"。此正合《周易》"穷神知化"之旨。

今人用"弘"字,当知:
1. 书写规范:弓部宜取纵势,末笔反捺须舒展;厶部忌作"△"状,当如《九成宫》"弘"字取斜势。
2. 文化禁忌:佛经译"弘法"不作"宏法",因"弘"含主动推行之义;而墓碑"弘"字须避讳缺笔,此见《唐代墓志汇编》通例。

观此字演变,实为华夏文明精神之缩影:从具体器物(弓)到抽象理念(大),终成"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载体。今之学者,当如黄侃所言"以小学通经学",由字形溯义理,方得传统文化之真髓。
南桥净士 發表於 2025-6-24 18:05 | 顯示全部樓層
《单字"弘"之精义考诠》

"弘"字之构形,自甲骨文已见端倪。左从"弓"而右作"厶",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弓声也",段玉裁注则引申为"引弓而满"之象。此字演变至小篆,笔势渐趋圆融,隶变后乃成今貌。其形义演变,实蕴华夏文明由武备向文治转化之深意。

一、形义源流考
"弘"之本义当与弓弩相关。《考工记》载"弓人爲弓,必先量其力",古人制弓讲究"弘毅"相济。后经词义引申,《尔雅·释诂》列"弘"为"大也",郑玄注《尚书》"弘敷五典"云:"弘,广也"。此由具体器物之能,升华为抽象精神之量,恰如《周易·系辞》"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的思维路径。

二、经籍义理析
在儒家经典中,"弘"字多具道德意涵。《论语·泰伯》载曾子言"士不可以不弘毅",朱熹《集注》解为"弘,宽广也;毅,强忍也"。此处"弘"已超越物理尺度,指涉心胸器量之广。董仲舒《春秋繁露》更将"弘"与天道相系:"天之道,弘大而无形",赋予其宇宙论维度。

三、文化精神绎
佛经翻译择"弘"字对应梵语"vipula"(广大),如"弘法"一词,既存《尚书·君奭》"弘敷五典"之遗韵,又纳佛教普度众生之新义。此足见汉字涵容异质文化之弹性。王弼注《老子》"大道甚夷"云:"弘则无所不容",正揭示中华文明"有容乃大"的精神特质。

四、现代价值诠
今人用"弘"字,当知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所云:"凡从弘声字,多有张大义"。无论是"弘扬文化"还是"弘道养正",皆需秉持《礼记·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辩证智慧。章太炎《国故论衡》强调"弘雅之态",恰可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启示。

结语:
"弘"字从弓弦震颤之声,演为文明广被之象,其轨迹正如《文心雕龙·原道》所言"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一字之微,实承载着华夏民族由器物而精神、由具体而抽象的思维跃升。今之学者,当如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所示,既考其形义源流,更发明其中含蕴的文化基因,方不负此字千年积淀。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