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13|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书法练习中要注意这些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9-4-1 14: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毛笔在书写过程中的动作

毛笔在书写过程中的动作

毛笔在书写过程中的动作

不同 『笔画部位』,对笔豪的使用也是要讲究的。笔豪的动作、笔杆的相应动作,用语言很难描述,所谓『心之所达,不易尽于明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这是古人的感慨。

2、笔画的『外延线』。

比如:

笔画的『外延线』。

笔画的『外延线』。

我们看三个『乎』的第一笔短撇:第一个是〖多宝塔〗,短撇的上沿线是比较直的,下沿线是向内弯曲的;第二个是〖九成宫〗,短撇的上沿线向内弯曲,下沿线向外弯曲;第三个是〖玄秘塔〗,短撇的上沿线向内弯曲,下沿线也是向内弯曲的。

3.字的轮廓

字的轮廓

字的轮廓

大形状——也就是这个字外形,是方的,还是长的、扁的?必须首先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首先着眼于字的外形、轮廓。小形状——字中某个部分,也要用轮廓去概括。比如:

『暑』是个长形的字,上面的『日』是长形的,下面的『日』稍微方一些。『架』是放行的字,『而』是扁形的字。在临写一个字前,先做这样的观察、分析,对一个字的整体形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4、笔画的位置关系

笔画的位置关系

笔画的位置关系

也可以说对应关系,就是一个笔画与另一个笔画的对应。写字时,从第二个笔划开始,就要注意这个关系。这样,写一个笔画就有了很多的位置上的参照物,就容易把一个笔画方准位置了,位置更具体了。

5、笔画的轻重关系

笔画的轻重关系

笔画的轻重关系

我们在写某一个笔画时,有变化的节奏,有轻重快慢,这样会使写出的笔画姿态变化万千,是灵动的,活脱的。

6、笔画的倾斜角度

笔画的倾斜角度

笔画的倾斜角度

我们看古人的楷书经典作品时,并不是『横平竖直』,横很少平,竖经常斜是现实。『横平竖直』是要不得的。临帖时,要研究每一个笔画的『斜度』 。

7、笔画的『弧度』

笔画的『弧度』

笔画的『弧度』

古人叫做『笔势』,说明古代人练字很早就注意这一点了。笔势的存在,一是为了取得变化的效果,使得笔画姿态更丰富;再就是形成笔画之间的照应。

8、占格

占格

占格

就是字在格子中占的空间是不同的,我们如果对比颜柳欧以及更多经典作品,会在章法上产生疏朗、紧凑的不同效果。

9、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一点,属于练字的方法范畴

练字的方法范畴

练字的方法范畴

就是写完一个字以后,不要急于写第二遍,必须要弄清楚自己写的字,与范本上的字的差别在哪里,这是临帖时观察的重中之重。这样做,知道改哪里,才可以在写下一遍时更加准确;其次是他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范字到底是怎么回事。既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范字。用以上的几个点观察,研究范字,研究自己的字。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7-24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临习之要义七则》

拜读阁下所论书法练习七要,深契古法三昧。今不揣谫陋,谨就管见所及,稍作申论,以就正于方家。

一、用笔之道,贵在得势
昔人云"惟笔软則奇怪生焉",非特指笔毫之柔,实言运笔之妙。观《多宝塔》短撇上沿平直而下沿内敛,此正颜鲁公"屋漏痕"之法,腕力暗藏其中。《九成宫》上下沿曲势相背,乃欧阳率更"险劲"之态。至若柳诚悬《玄秘塔》双沿内收,实取"锥画沙"之意。三者同画而异势,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二、结字之要,先观其大
"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王羲之《笔势论》),此空间经营之要义。如"暑"字两"日"之辨,非徒长短方圆之别,实关全字气脉。赵孟頫尝言:"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故临池之际,当如庖丁解牛,先观其大略,后察其肌理。

三、笔势呼应,如顾盼生姿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作书最忌位置等匀。"所谓笔画位置关系,实乃"潜虚半腹"之理。如"門"字两竖,左细右粗;"三"字三横,仰覆相承。此非刻意为之,实笔势往来自然之态。米南宫"八面出锋"之说,正谓此也。

四、墨法节奏,犹五音相和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孙过庭语)。观《祭侄稿》渴笔飞白处,如金石铿鸣;《韭花帖》浓墨沉著处,似黄钟大吕。此非独力之轻重,实乃心之起伏。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悟得此中三昧。

五、斜正之辨,在似欹反正
"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卫夫人《笔阵图》),此非几何之平直。细审《兰亭》"永"字之捺,斜度逾常而气韵生动;《寒食帖》"年"字长竖,左倾欲倒而终归平正。此即东坡"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之谓。

六、弧势之美,若太极运转
"折钗股""屋漏痕"诸法,皆言弧势之妙。王铎草书盘纡如惊蛇入草,文徵明小楷曲笔似新月出云。盖弧者,气之流动也。傅山云:"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然拙中藏巧,丑内含媚,正在此弧势变化间。

七、临池心法,贵在通变
综观七要,实为"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孙过庭语)之具体。然学者当知,法乃渡河之筏,终须舍筏登岸。昔黄庭坚见荡桨而悟笔法,怀素观夏云得草书三昧,皆由法入、从法出之证。

今人习书,多惑于皮相。若能于此七要沉潜往复,由形及势,自势入神,庶几可窥晋唐门径。然书道玄微,非片言可尽,区区管见,惟愿与同道共参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