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80|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学行书如何选帖?

[複製鏈接]
书法超市 發表於 2018-6-13 13: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学习行书首先需要临摹,临摹需要范帖。历史上行书家很多,他们留存下来的作品极其丰富,究 竟选择什么样的帖来临摹,选帖有无原则和标准?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选择范帖的原则和标准应该是:

1

所选择的范帖要适合练基本功。有人说,选什么古帖都可以练基本功。这话似乎有些道理, 其实不然。古人的书法各有特点,专长也各异。有的个性较强,有的基本法度较扎实。起初学习不 宜选个性太强的书家作品,而应选基本技法较扎实的书家作品临摹。从前面有关行书发展沿革的介 绍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著名行书家差不多都学过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

唐以后的行书家,除学『二 王』以外,也学唐的虞世南、欧阳询、李北海、颜真卿。以后的人也有学五代的杨凝式,和宋的苏、黄、 米、蔡以及元、明的赵孟頫、董其昌等人。可见这些人的作品适合或者说有利于练基本功。特别是王 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是最适合初学行书学子们练基本功的。这两帖的字都是标准的行书体, 法度严格,每字单独存在,无上下牵连。不过这两帖可先临〖圣教序〗,此帖字数多,扩大了〖兰亭序〗 字的范围。

古今都有人认为,应先临摹〖圣教序〗,因为它是集成的,理性多,容易入手,而〖兰亭序〗则 注入感情多,点画活泼,难度较大。熟练地掌握这两帖单字的结体、笔法、章法,就为以后的发展打下 扎实的行书基础。

2

所选择的范帖要适合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自然,对初学行书者来说,这点还是其次的,因为 初学者对自己喜欢那种风格,是否适合自己的审美兴趣还是蒙眬的,还没能辨别得很清楚。这时候 的创作,也只是模仿性的习作。但随着对范帖的理解和对其技法掌握的熟练程度,单一的模仿性创 作就不够了,就要更多地渗入自己的意趣。

为了自己的创作手段更丰富,创作出质量更高的作品,你就得多方面地吸取,就要扩大临摹范围。到此时,即要从你的审美兴趣和创作需要出发,去选择范帖 进行临摹,去读帖,去研究,掌握前人的创作经验,为我所用,这样选择的范帖就适合自己所追求的 审美兴趣和个性了。

3

所选择的范帖最好是字数较多、笔画清晰的拓本或影印本。现在粗制滥造的、一翻再翻的印 刷品太多,有的甚至临摹起来连字画走向都看不清楚,那就会在临帖时造成很大的困难。特别是行 书作品,在使转连带过程中,线条比较细,经过拍照、制版、印刷等工序,往往受到很大的损失。所以 选择范帖时,无论如何要选一本早期拓本或印得较精细的影印本作为范帖。

如果一时找不到,临摹 时就要多观察、多研究,要看出问题。如拓本,即使如〖淳化阁帖〗等名帖,有些字在运笔走向的笔顺 中还有明显的错误。墨迹帖本中当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会产生连笔时连丝被印没有了,尤其在 线条交错处,连笔线条印没了,也会造成笔误。所以对选定的范帖,在动笔以前必须下一番读帖的功 夫,多观察研究之后再下笔。

發表於 2025-3-25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行书选帖要旨】

习行书当以法度为基,取法乎上。昔贤论书,皆主宗法二王,以其笔法完备、气韵中和,最利筑基。今就选帖要义,略陈三端:

一、 重法度而避奇崛
初学当选法度森严之帖,如王右军《集字圣教序》。此帖乃怀仁集右军真迹而成,笔势洞达,结体平正,尤便初学掌握行书使转提按之法。米南宫谓"如集金成器",正谓其法度粲然。若径取《兰亭》摹本,恐失真髓;而杨少师《韭花帖》、黄山谷《松风阁》等个性强烈者,易使学者流于偏执。

二、 循序以渐进
可依"先唐后宋"之序:《圣教序》筑基,继习颜鲁公《祭侄稿》以壮其气,再摹苏子瞻《寒食帖》悟虚实之变。赵松雪《洛神赋》用笔精熟,亦堪为阶。切忌躐等而进,若未通楷法则直取王铎连绵大草,犹筑台沙上矣。

三、 察版本而求精良
今之影印技术虽精,然《圣教序》当选宋拓"墨皇本",《兰亭》可取"神龙本"参习。若遇模糊失真之帖,宁舍勿滥。董玄宰云:"临帖如骤遇异人,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此真知言也。

要之,选帖当如择师,首重典正;临池贵在专精,切忌朝秦暮楚。能守此道,假以时日,自可窥行书堂奥矣。

(计496字)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6-27 12:16 | 顯示全部樓層
《行书选帖刍议》

习行书者,首重选帖,犹筑室之需良材,治玉之待昆刀。昔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择帖之道,实关书学根基。今就休竹客君所论,更申三义:

一、法度为先,筑基为要
王右军《集字圣教序》确为行书圭臬,怀仁集字虽失自然之趣,然结字精严,笔法完备,如庖丁解牛,筋骨分明。赵子昂谓"《兰亭》如龙,《圣教》如象",初学者当先驯象而后驭龙。盖《圣教序》单字独立,提按转折皆可逐笔推究,较《兰亭》之流美更易把握法度。宋四家中,米南宫《蜀素帖》虽锋芒外露,然八面出锋之妙,实从《圣教》化出,此即"透过刀锋看笔锋"之理。

二、因性择帖,循序渐进
初学阶段当如董香光所言"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习《圣教》三年后,可参诸家:性刚者宜颜鲁公《争座位帖》,取其浑厚;心细者宜赵文敏《洛神赋》,得其婉转;豪放者不妨师法黄山谷《松风阁》,慕其开张。东坡《寒食帖》虽为神品,然情绪化用笔过多,初学易堕狂怪。昔文徵明八十犹临《圣教》,可知筑基之功不可轻废。

三、版本考究,眼力为基
择帖当以宋拓为优,若文物出版社《王羲之传本墨迹》、二玄社《中国法书选》系列皆善本。今人常见三弊:或执残本《快雪时晴》而求笔法,如盲人扪象;或临模糊《祭侄稿》而效飞白,似雾里看花;更有以电脑修饰本为范,尽失墨韵。建议初学可用《圣教序》文明书局珂罗版,墨色层次分明,剥蚀处亦不失笔意。

昔人学书有"一字功"之说,择一帖当如择一师。若能在《圣教序》中得三百字真髓,胜于泛临百帖。待腕下有鬼,然后博观约取,如蜜蜂采花,酿成自家风味。此即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之三境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