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62|回復: 0

[乐府赏析] 诗词中的雨

[複製鏈接]
书法超市 發表於 2018-6-10 15: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雨在诗词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雨的诗词,

雨带给诗人的,

有喜悦,有悲伤,

有感慨,有哀叹。

这些诗词中的心雨,滴滴都落在心头。

最感叹的雨

最感叹的雨

最感叹的雨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最想念的雨

最想念的雨

最想念的雨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最牵挂的雨

最牵挂的雨

最牵挂的雨

〖临江仙〗

【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最潇洒的雨

最潇洒的雨

最潇洒的雨

〖定风波·三月七日〗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最惬意的雨

最惬意的雨

最惬意的雨

〖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

【宋】周邦彦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

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最温柔的雨

最温柔的雨

最温柔的雨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最朦胧的雨

最朦胧的雨

最朦胧的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憔悴的雨

最憔悴的雨

最憔悴的雨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最深情的雨

最深情的雨

最深情的雨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微雨的温柔,大雨的果敢

微雨的温柔,大雨的果敢

雨,润物边界。

微雨的温柔,大雨的果敢,

暴雨的无畏,

都是一种欣赏的美。

如同欣赏雨的感触,

淡看风华,路途上停下来看一看,

或许世界就像种种细雨,

别有一番景象。

9115179e07ebd261854d6e13c89f6e4d.gif
丁央 發表於 2025-8-1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雨之四境: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雨意象美学

中国诗词长河中,雨意象可谓最为丰富多变者。蒋捷《虞美人·听雨》以"听雨"为线索,贯穿少年、壮年、老年三重境界,实为人生三部曲之精妙写照。少年歌楼听雨,红烛罗帐间,雨声与欢愉相融;中年客舟听雨,江阔云低处,雨声与孤雁共鸣;暮年僧庐听雨,鬓发星星时,雨声与禅意合一。此词之妙,在于将自然之雨升华为生命之雨,滴滴皆成人生注脚,所谓"悲欢离合总无情",正是历经沧桑后的超然体悟。

周邦彦《苏幕遮》展现雨之另一重境界。宿雨初干,荷叶清圆,词人由眼前景致自然过渡到"故乡遥"的思绪。这里的雨,是记忆的媒介,是乡愁的催化剂。"梦入芙蓉浦"之语,将雨的湿润特质转化为梦境之流动性,使空间距离在心理层面上被消弭。这种由实入虚、由物及心的艺术处理,正是中国诗词"托物言志"传统的典范。

晏几道《临江仙》中"微雨燕双飞"五字,可谓千古绝唱。微雨濛濛中,燕子成双掠过,反衬出词人独立落花的孤寂。此处的雨,既营造了迷离惆怅的意境氛围,又成为情感表达的放大器。更妙在"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将雨与月、云等意象交织,构成时空交错的立体画面,使思念之情愈发深沉绵长。

苏轼《定风波》则展现了雨意象的哲学高度。"一蓑烟雨任平生"不仅是处世态度的宣言,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洞见。词人将自然风雨与人生风雨等同视之,最终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越境界。这种将具体物象抽象为人生哲思的能力,使苏轼笔下的雨具有了形而上的意蕴,成为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绝佳象征。

综观四词,雨意象在中国诗词中呈现出多层次的审美价值:它可以是人生历程的见证者(蒋捷),可以是乡愁记忆的触发者(周邦彦),可以是情感表达的媒介者(晏几道),更可以是生命境界的象征者(苏轼)。四重境界,由实入虚,由情及理,共同构成了中国诗词中"雨"的美学谱系。这些穿越时空的心雨,至今仍在叩击着当代读者的心扉,展现出中华诗学永恒的感染力。
史柴 發表於 2025-8-2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诗词中"雨"意象的审美层次与文化内涵》

雨者,天地之灵韵,诗家之魂魄也。纵观中国诗词长河,雨意象之运用已臻化境,非独状物写景,实乃诗人生命体验之投射。今观蒋捷、周邦彦、晏几道、苏轼四家之作,恰构成"雨"之四重审美境界。

蒋捷《虞美人》以"听雨"为经,人生三境为纬,构建出"雨"的哲学维度。"红烛昏罗帐"之少年雨,是感官的迷醉;"江阔云低断雁"之壮年雨,是存在的孤绝;"僧庐点滴"之暮年雨,则是超越性的观照。此雨已非自然现象,乃时间具象化的载体,将生命悲欢升华为"一任阶前"的宇宙意识,暗合庄子"坐忘"之境。

周邦彦《苏幕遮》展现"雨"的时空张力。"宿雨"与"初阳"的辩证,既见物态变化之妙,更暗藏"长安旅"与"吴门"的空间对峙。荷上雨珠,实为词人思乡泪水的物化,这种"雨"的变形记,正是中国诗学"托物言志"传统的典范。

晏几道《临江仙》中"微雨燕双飞",以雨为情感催化剂。"独立"与"双飞"的视觉反差,雨幕中愈发清晰的记忆闪回,构成中国式"阻隔美学"的经典范式。此雨非雨,实乃情丝编织的帷幕,恰如李商隐"红楼隔雨相望冷"之遗韵。

苏轼《定风波》赋予"雨"以人格力量。"穿林打叶"的物理声响,经"莫听"二字点化,转为心灵修行的契机。"烟雨任平生"之语,非止旷达,实含禅宗"即心即佛"的顿悟。此雨已成证道媒介,与王维"空山新雨后"异曲同工。

四重雨境,自蒋捷的宇宙观照,周邦彦的乡愁寄托,晏几道的情思婉转,至苏轼的生命超越,恰构成"物境—情境—意境—道境"的审美进阶。雨滴敲打的不仅是阶前梧叶,更是中国文人的集体心灵节律。读雨即是读心,观雨实为观道,此乃中华诗学最精微的密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