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17|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憲問篇第39章】孔子因何『知其不可而...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6-4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憲問篇第39章】孔子因何『知其不可而為之』?

14·39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石門:地名,魯國的外城門。晨門:守門人,管理早、晚開、閉城門。『奚自』,就是從何而來。

這段話的意思是,子路在石門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早要進城。守門人問他:『從哪兒來?』子路說:『從孔家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知道做不到卻一定要去做的人嗎?』

本章記載了不知姓名的守門人對孔子的評論。子路在這裡遇上的,可能就是一位隱士。子路只答一句『自孔氏』,守門人便知是孔子,可見當時孔子己很有名望。守門人稱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似有譏諷之意,卻一語中的,精要地點出了孔子積極救世的態度,反映出孔子是一個憂國憂民,追求理想,敢於擔當,勇往直前,奮力挽救危局的人。

從【論語】的多處記載看,世事之不可為,孔子並非不知。然而,唯其不可為,孔子才想有所作為。在如何對待那個亂世的問題上,他選擇了與隱士截然相反的態度。隱士們是『知其不可而避之』,孔子卻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後人用『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個成語,形容為了正義而不惜一切地挽救危局的奮鬥精神。

附:

【原文】

14·39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③?』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注釋】

①石門:地名,魯國的外城門。②晨門:管理早晨和晚上開、閉城門的人。③奚自:從何而來。

【譯文】

子路在石門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早要進城。守門人問他:『從哪兒來?』子路說:『從孔家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知道做不到卻一定要去做的人嗎?』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4-15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者擔當精神】

【憲問】此章雖僅四十二字,卻勾勒出兩種鮮明的人生態度。晨門者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評語,恰如一面明鏡,映照出孔子與隱士群體的根本分野。考諸【論語】全書,此語實為對孔子救世精神最精當的註腳。

細繹文本,晨門身份殊可玩味。鄭玄注謂"晨門蓋賢人隱於抱關",朱熹【集注】更明言"晨門知世之不可而不為者"。這位隱於市朝的守門人,其認知水平實超乎尋常——僅憑"自孔氏"三字即能準確指認孔子,且能精準概括孔子的精神特質,足見當時孔子"棲棲一代中"的救世形象已深入人心。錢穆先生【論語新解】指出,此章"見孔子之為人,即在其'不可而為'處"。

孔子"不可而為"的實踐品格,在【論語】中多有印證。【微子】載楚狂接輿"鳳兮"之嘆,長沮、桀溺"辟世"之勸,荷蓧丈人"四體不勤"之譏,皆反襯出孔子"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的擔當。這種擔當包含三重境界:其一為理性認知層面的"知不可",孔子周遊列國時屢言"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其二為價值抉擇層面的"必須為",所謂"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其三為實踐層面的"勉力為",體現於"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生命狀態。

較之老莊"無為"、隱者"避世"的生存智慧,孔子的選擇彰顯出更深刻的文明意義。程頤闡釋此章時強調:"聖人視天下無不可為之時,在【易】則曰'窮則變,變則通'。"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構成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現代學者李澤厚稱之為"實踐理性"的典型表現——既不迴避現實的殘酷性,又堅持理想的超越性。

在價值多元的當代社會,"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命題更具啟示意義。它提示我們:真正的儒者精神,既非盲目樂觀的冒進,亦非消極避世的犬儒,而是在清醒認知現實困境後,依然堅守"士不可不弘毅"的擔當。這種精神氣質,正是孔子留給後世最寶貴的精神遺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