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586|回復: 0

[文化反思] 张申府新启蒙: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8-5-25 23: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张申府,(1893年-1986年),名崧年,张岱年之兄

张申府,(1893年-1986年),名崧年,张岱年之兄
张申府,(1893年-1986年),名崧年,张岱年之兄,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1981年5月拍摄。张岱年在关于张申府的回忆和纪念文章中说:『约在九十岁时,他对友人说:我吃亏在于没有写出一本大书来。』

1941年,张氏说道:

『我始终相信,孔子、列宁、罗素是可合而一之的。我也始终希望,合孔子、列宁、罗素而一之。如此不但可得新中国哲学,如此而切可得新世界学统。 孔子代表中国古来最好的传统。罗素代表西洋历来最好的传统。列宁代表世界新的方在开始的传统。孔子代表最高的人生理想,由仁、忠、恕、义、礼、智、信、敬、廉、耻、勇、温、让、俭、中以达的理想。罗素表示最进步的逻辑与科学,尤其是数理逻辑,逻辑解析,科学法与科学哲理。列宁表示集过去世界传统最优良成分大成的一般方法,即唯物辩证法与辩证唯物论,以及从一个实落角落来实践最高的人生理想的社会科学。……合孔子、罗素、列宁而一之的新体系定是新世界中的新中国的新指标、新象征。』(【家常话】)

少年张申府。张氏1914年考入北大

少年张申府。张氏1914年考入北大
少年张申府。张氏1914年考入北大,其时已经对数学和哲学发生了严重兴趣。张氏自述:『到了数学系,我又不能忘情哲学。所以对数学正课常用心理会,而纵情读哲学书,尤其逻辑书。……所以我以后所最重视、最集中学的只是数理哲学,数学的哲学,数学基础,而最中心在数理逻辑或称数学的逻辑,也就是数学样的逻辑,或数学里的逻辑。』

新启蒙:『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30年代中后期,日本侵略的加剧的同时,国内民族主义也随之高涨,一场『新启蒙运动』应运而生——所谓『新启蒙』,乃是指五四时期的『启蒙』没有完成历史任务,而且存在许多非理性的『蒙启』,故而需要重新再来一次启蒙运动,谓之『新启蒙』。

20年代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合影。左起:雷国能、李大钊、梁漱溟、张申府 ... ...

20年代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合影。左起:雷国能、李大钊、梁漱溟、张申府 ... ...
20年代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合影。左起:雷国能、李大钊、梁漱溟、张申府。张申府曾回忆:『五四』那天下午,我和李大钊在主任室闲谈,罗家伦跳进来说:我们把赵家楼烧了,傅斯年鞋掉了一只。

作为新启蒙的干将,张申府在【什么是启蒙运动】中将自己的主旨说得很明白:『今日是中国团结救亡,民族解放,争取自由,民主政治的时代。今日的新启蒙运动,就是适应这个时代的思想方面,文化方面的运动。 ……新启蒙运动最积极的内容是发扬理性。理性的第一要点是说话做事有根有据。而所谓有根有据,第一在事实,第二在逻辑。但在今日,在尽可能地发扬理性之下,最要做到两桩事。 一、就是思想的自由与自发。二、就是民族的自觉与自信。 』

如何完成『民族的自觉与自信』呢?张申府在新启蒙运动中提出了两个著名口号:一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二是『中国化』。

1923年柏林合影。左起: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光宸

1923年柏林合影。左起: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光宸
1923年柏林合影。左起: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光宸

所谓『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与张氏『合孔子、罗素、列宁而一之』的学术理想其实是一致的。在张氏看来,孔子作为一个民族值得纪念的东西,在『维持民族的生存』上有重要意义:

『在现在还说孔子么?什么孔老二、孔家店、新孔学等等,写来可厌的名字,岂不是已把孔子的信仰都摧毁,都糟踏净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它可以纪念的东西,则不但不会长久,也必不值得长久存在。 无论如何,孔子是最可以代表中国的特殊精神的。那么,为什么不应发其精华,而弃其糟粕?而只是对于过去的误用,徒作幼稚的反动?复古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民族,如果知道他自己文化上的成就,认识它文化上的代表人物,总可以增加些自信,减少些颓唐奴性。过去的帝王既利用孔子以维持其统治了,那么,今日为什么不可利用孔子以维持民族的生存?退一步说的话。』(【续所思】)

旅欧期间在柏林留影。前排右一朱德,前排左一张申府

旅欧期间在柏林留影。前排右一朱德,前排左一张申府
旅欧期间在柏林留影。前排右一朱德,前排左一张申府

张氏还批判了五四启蒙运动所陷入的『蒙启』误区:

『今日的新启蒙运动,显然是对历来的一些启蒙运动而言。但在内容上,今日的启蒙运动与从前的一些启蒙运动,也显然有所不同。比如,就拿五四时代的启蒙运动来看,那时有两个颇似新颖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德赛二先生」。我认为这两个口号不但不够,亦且不妥。多年的打倒孔家店,也许孔子已经打倒了,但是孔家店的恶流却仍然保留着、漫延着。至于科学与民主,本都是客观的东西,而那时的文人滥调却把它人格化起来,称什么先生,真无当于道理。 至少就我个人而论,我以为对这两口号至少都应下一转语。就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五四时代的启蒙运动,实在不够深入,不够广泛,不够批判。在深入上,在广泛上,在批判上,今日的新启蒙运动都需要多进步。』

张申府30年代在清华大学教书时留影

张申府30年代在清华大学教书时留影
张申府30年代在清华大学教书时留影

张氏还说:『五四时期的启蒙运动有的地方不免太孩子气了。因此为矫正「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我曾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就是认为中国的真传统遗产,在批判解析地重新估价,拨去蒙翳,剥去渣滓之后,是值得接受承继的。』(【论中国化】)


以上内容转自微信公众号 @辅仁文学社 ,来源:文/网络

〖华韵点评〗

这篇文章可贵之处就在于尽量地保留了文中人物的原话。

将这些语句,总结起来,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论点:

一,晚清儒学已经严重伪化;

二,真儒学有与近代传入的民族概念相类的内涵;

三,满清一朝,对思想学术禁锢极其严重,这是西泊学术中自由这个论点的价值所在;

四,所谓救出孔子,是指明五四运动将正伪儒学同时打倒的严重错误;

五,救出一词,可以理解为借屍还魂,而且还的也不是儒学之魂,是部分,与自由,与马列有互补相融的部分,或者说扭曲部分以互补相融之。

『民族的自觉与自信,要中国化。』一语,也充分说明:

一,近代中国已经不存在民族自觉及自信,原因可能包括:1)民族概念与原生文化中的理念不同,2)『民族』意识薄弱;

二,满清弱化民族意识(特别是汉族),确实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及发展。

清幽 發表於 2025-7-11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张申府"新启蒙"思想中的孔子诠释》

张申府先生提出的"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命题,实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一大辩证创见。此说既承五四批判精神之锋芒,又开文化重构之新径,其思想内核值得深入剖析。

一、"孔家店"与"孔夫子"的辩证分离
所谓"孔家店",乃指秦汉以降被制度化的儒家学说,尤其是与专制皇权结合的纲常体系。张氏对此的批判,延续了胡适"整理国故"的学术理路,将作为历史存在的儒学与作为精神资源的孔子思想进行剥离。这种区分具有方法论意义:前者是已被客体化的文化建构,后者则是具有主体性的思想原型。

二、孔子思想的现代性诠释
张氏特别强调孔子"仁"学体系中的实践理性,将"忠恕""义礼"等德目转化为普世伦理。这种诠释暗合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孔子所言之"仁",实为康德"道德律令"的中国式表达;而"中庸"之道,则可与黑格尔辩证法中的"扬弃"概念相互发明。张氏以罗素逻辑解析方法重构孔子思想,使其获得现代哲学的表达形式,这种尝试比冯友兰"新理学"更具方法论自觉。

三、三统合一的哲学企图
将孔子、列宁、罗素合而为一的构想,体现了张氏独特的综合思维:
1. 孔子提供伦理价值维度
2. 罗素贡献逻辑分析方法
3. 列宁带来社会实践动能
这种综合绝非简单拼凑,而是试图在"辩证唯物论"框架下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其思想史意义可比拟宋儒对佛老的消化吸收,是中西马三大传统的一次创造性对话。

四、历史语境与当代启示
在抗战背景下,张氏的思想建构具有文化救亡的深层意味。他将孔子思想从封建意识形态中"救出",实为重建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努力。今日重审此说,可见其超越时代之处:
1. 对传统的批判性继承态度
2. 对西方思想的非教条化吸收
3. 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解

张申府未竟的"大书"虽未成形,但其思想实验仍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创新,既非复古守旧,亦非全盘西化,而是在现代性视域中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种"新启蒙"精神,对于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仍具重要的参照价值。

(全文798字)
姚改 發表於 2025-7-21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张申府"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之新启蒙思想》

张申府先生提出的"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命题,实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最具辩证智慧的文化主张。此说既承续了新文化运动之批判精神,又开创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之新路径,其思想内涵值得深入剖析。

一、历史语境中的双重批判
张氏此论形成于三十年代民族危亡之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谓"打倒孔家店",非否定孔子本身,而是针对被专制政治异化的儒家教条。这种批判意识延续了胡适"整理国故"的学术理路,但更强调对封建意识形态的祛魅。值得注意的是,张氏将这种批判置于"新启蒙"框架下,既区别于全盘西化论者,又超越了简单复古派,体现出辩证的思维方法。

二、文化重构的哲学基础
张申府提出融合孔子、列宁、罗素的思想体系,实为创造性转化的典范。他将孔子"仁"学提升为普遍的人生理想,与罗素的逻辑解析、列宁的辩证唯物论并置,这种跨文化整合展现了独特的哲学视野。其核心在于区分"制度化的儒家"与"本真性的孔学",前者成为批判对象,后者则作为文化资源被拯救。这种区分暗合现代诠释学"效果历史"的认知方式。

三、方法论启示与现代价值
张氏主张的"合而一之"方法论,对当代文化重建仍具启示意义。其强调:1)文化批判须具历史具体性;2)传统转化需要创造性诠释;3)文化融合必须立足现实需求。这种思路既避免了文化虚无主义,又超越了文化保守主义,为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提供了范例。

结语:
张申府的新启蒙思想,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辩证法的实践。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加剧的今天,其"批判性继承"的智慧仍具现实意义。真正的文化复兴,既非全盘照搬传统,亦非彻底否定历史,而是要在现代性视域中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此即张氏思想给予我们的永恒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