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65|回復: 0

[音韵学] 声律启蒙: 一东(二)

[複製鏈接]
诗评万象 發表於 2018-4-18 11: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声律启蒙,一东,沿对革

声律启蒙,一东,沿对革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声律启蒙〗,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其中还包括大量诗词典故,是训练儿童应对,训练语音、词汇、修辞,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对于诗词初学者同样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

朗诵者:燕敏,燕赵女子,小学教师,喜欢文学创作,犹喜古诗词。作品散见于各大微刊。

友情客串:郭禹含小朋友。

声律启蒙一东(二)

沿对革,异对同①。白叟对黄童②。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③。冀北对辽东。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④。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⑤。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⑥。

【注释】

①沿:沿袭、遵照原样去做。革:变化、变革。

②黄童:即儿童。黄:指黄口。(chú)雏鸟的喙边有一圈黄色的边,长大就消失,故以黄口喻指年龄幼小的。

③这是两个典故。

上联出自〖论语•雍也〗,颜指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学生。孔子称赞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下联出自〖晋书•(ruǎn)阮籍传〗。阮指阮籍(字嗣宗),魏晋时代人,博览群书,好老庄之学,为竹林七贤之一。〖晋书〗记载,阮籍经常驾车信马由缰地乱走,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便大哭而返。穷:到……的尽头,此处指无路可走之处。

④(zhuó)濯足水:屈原〖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句子,故濯足水指污水。打头风:行船时所遇到的逆风。

⑤梁帝:南朝的梁武帝萧(yǎn)衍。他笃信佛教,经常和高僧们在同泰寺研讨佛经。汉皇:汉朝的开国之君刘邦。他曾宴请群臣于长安的未央宫,接受群臣的朝贺。

⑥尘虑:对尘世间琐碎小事的忧虑。萦:缠绕。绿绮:琴名,据说汉代的司马相如曾弹琴向卓文君求爱,卓文君就用绿绮琴应和他。霜华:即霜花(『华』为『花』的古字),借指白发。百炼青铜:借指镜子,古人用青铜镜照面。

杨可 發表於 2025-6-29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声律启蒙》一东(二)析义与声韵美学探微

《声律启蒙》作为清代车万育所撰蒙学经典,其第二段"一东"韵对仗,展现了汉语声韵格律的精密体系与文化内涵的深度交融。本文将从训诂考据、声律分析、典故意蕴三个维度进行专业阐释。

一、训诂与对仗解析
首联"沿对革,异对同"构成哲学层面的二元对立。"沿"字本义为顺流而下,《说文》释"缘水而下也",引申为承袭;"革"从"革"部,金文象兽皮去毛之形,《易·杂卦》云"革,去故也",与"沿"形成张力。次联"白叟对黄童"运用色彩对,"黄童"典出《淮南子》"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高诱注:"黄口,幼也。"此联通过年龄对比,构建生命周期的完整图景。

二、声韵格律分析
本段严格遵循"平对仄,仄对平"的声律规范。以"江风对海雾"为例,"江风"(平平)与"海雾"(仄仄)形成完美对应,其中"江"属上平三江,"海"属上声十贿,声调起伏如浪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一联,七字句中平仄交替为"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尾字"寺"(去声)、"宫"(平声)收束有力,体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

三、典故意蕴发微
"颜巷陋"典出《论语·雍也》,郑玄注:"颜回居陋巷而乐道,所谓安贫乐道者也。""阮途穷"事载《晋书》,阮籍"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体现魏晋名士的 existential 困境。两典并置,构成儒道精神的微妙对话。末联"尘虑萦心"化用嵇康《琴赋》"情舒放而远览,接轩辕之遗音","百炼青铜"暗喻铜镜,典出《淮南子》"明镜百炼",形成"心镜互照"的哲学意境。

此段文本的启蒙价值在于:通过"单字对"到"十一字对"的梯度训练(如"沿革"到"尘虑萦心"联),构建了汉语韵律认知的完整框架。其"天文-人文"对举模式(江风/颜巷)、"空间-时间"并置结构(冀北/梁帝),为学童提供了多维度的思维训练。当代诗词创作仍可借鉴其"严而不僵"的声律处理,如在"懒抚七弦绿绮"中,"绿绮"(入声)与"青铜"(平声)通过声调反差强化情感张力,此等技法犹值深味。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7-8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声律启蒙》一东(二)笺释与诗教价值刍议

《声律启蒙》作为清代车万育编纂的蒙学经典,其"一东"韵部第二段以精妙的二元对立结构,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认知图式。本文拟从训诂学、音韵学及诗教传统三重维度进行解读。

一、对仗体系的哲学意蕴
"沿革""异同"二组构成全篇纲领,既体现《周易》"革故鼎新"的变易思想,又暗合《庄子》"合同异"的辩证思维。白叟黄童之对,非仅年龄对照,更暗含《礼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治世理想。江风海雾的空间对仗,与牧子渔翁的身份呼应,形成天人相应的宇宙观框架。

二、典故运用的诗学范式
颜回箪瓢陋巷之典,出自《论语·雍也》,阮籍穷途之哭载于《晋书》,二者构成儒家安贫乐道与魏晋风度的精神对位。濯足水典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的意象经杜甫"濯缨沧浪水"点化,成为士大夫处世哲学的象征。打头风语本白居易《小舫》"黄柳影笼随棹月,白蘋香起打头风",体现诗词语汇的熔铸功夫。

三、声律训练的启蒙价值
此段严格遵循"平对仄,仄对平"的声韵规范,如"同(平)"对"革(仄)","陋(仄)"对"穷(平)"。七字句"梁帝讲经同泰寺"采用"平仄仄平平仄仄"句式,与下联"汉皇置酒未央宫"的"仄平仄仄仄平平"形成完美对应。尾联"绿绮(仄仄)"对"青铜(平平)",既合《文心雕龙》"异音相从谓之和"的声律要求,又暗含伯牙绝弦、明镜悲白发的人生况味。

四、蒙学教育的当代启示
该文本通过"天文-人文"的意象并置(江海对渔牧),"历史-现实"的时空交错(梁帝对汉皇),构建了传统士人的知识体系。其"属对"训练不仅培养语言能力,更蕴含《诗大序》"正得失,动天地"的诗教功能。当代古诗文教学可借鉴其"典故-声律-义理"三位一体的启蒙模式。

结语:
《声律启蒙》作为传统诗教的浓缩标本,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训练,更在于通过声韵格律传承文化基因。今人吟咏"尘虑萦心""霜华满鬓"之句,犹可感受中国文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品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