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28|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宋四家』手寫信札,彰顯文人氣質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5-22 14: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手札——文人氣質

手札,代表着漫長中國歷史中最後一批恪守傳統規則物件。以後流行的是現代書信,是Email,是短信,不斷顛覆着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方式。而約定俗成的手札,頗具節奏感的平闕,本身就是一幅版畫的箋紙,便在當下學者、文人的生活中幾近消失。今天,我們一起品讀宋代手札,夢回大宋千古情……

蘇 軾

蘇東坡是中國古代絕無僅有的天才人物:詩有蘇黃之美譽,詞成豪放開派之祖,文列唐宋八大家,書冠蘇黃米蔡宋四家。做官呢,與弟弟分據部長、副總理高位;美食不是他的專業領域吧?他卻發明了東坡肉...

這樣不世出的牛人,簡單用一句『崇拜』已不能表達我們的仰慕之情。雖然歷經滄海桑田,很多故事與作品已然湮滅不得復見,僅從流傳下來的東坡作品中,便有太多可以品味的內容。當然,我這裡仍然要回到他的書法。

【東武帖】

【東武帖】

【東武帖】

【歸安丘園帖】

【歸安丘園帖】

【歸安丘園帖】

【獲見帖】

【獲見帖】

【獲見帖】

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世稱『黃山谷』。北宋詩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學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士』,開創江西詩派。

【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舜欽)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致天民知命大主薄書】

【致天民知命大主薄書】

黃庭堅【致天民知命大主薄書】

黃庭堅【致天民知命大主薄書】

【致天民知命大主薄書】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

米芾

米芾,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北宋造詣最高的書法家。米芾書法,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他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又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

而如此妙境,則在米芾手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臨沂使君帖】

【臨沂使君帖】

【臨沂使君帖】

【伯允帖】

【伯允帖】

【伯允帖】

【清和帖】

【清和帖】

【清和帖】

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漢族,興化軍仙遊縣(今楓亭鎮青澤亭)人。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

【蒙惠帖】

【蒙惠帖】

【蒙惠帖】

【暑熱帖】

【暑熱帖】

【暑熱帖】

【腳氣帖】

【腳氣帖】

【腳氣帖】

韓屋牡 發表於 2025-4-2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宋人手札中的文人風骨與筆墨精神】

宋代文人手札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珍品,更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物質載體。這些尺素寸箋間流淌着的,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特有的生命情調與精神氣象。今觀宋四家手札遺墨,猶見千年前文人風骨躍然紙上。

蘇軾手札最見性情。【東武帖】之疏朗、【歸安丘園帖】之蕭散,皆與其"無意於佳乃佳"的書法理念相契。黃庭堅評東坡書"如老熊當道,百獸畏伏",此語正道出東坡書法中那股渾厚磅礴的生命力。其筆墨間縱橫開闔之勢,恰似其人生境界——雖屢遭貶謫,而精神始終超然物外。

黃庭堅手札則彰顯學問修養。【致天民知命大主簿書】中"抖擻"筆法,實為對周越俗書的超越。山谷道人自謂"得古人筆意",實則是將杜甫詩法化入書法,形成"長槍大戟"的獨特書風。其點畫間蘊含的禪機理趣,正是宋代文人"以學問為詩,以理趣為書"的典型體現。

米芾手札最見筆墨精妙。【臨沂使君帖】八面出鋒,【伯允帖】風檣陣馬,皆體現其"穩不俗、險不怪"的藝術追求。其"刷字"之說,實為對晉唐古法的創造性轉化。米南宮能在"無意"中見"有意",在"無法"中得"至法",正是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精神在藝術上的投射。

蔡襄手札溫潤如玉。【澄心堂紙帖】端嚴而不板滯,展現"尚意"書風中的法度意識。作為宋四家中的承前啟後者,其書既有唐法餘韻,又開宋意先聲。趙孟頫稱"蔡君謨書如周南后妃,容德兼備",此評恰說明其書法中蘊含的"中和"之美。

宋人手札之可貴,在於其既是藝術創作,更是生命痕跡。箋紙上的平闕格式、稱謂變化,無不體現着"禮"的精神;筆墨間的枯濕濃淡、疏密欹正,處處流露着"道"的追求。今人觀此,不僅當賞其藝,更應會其神——那種在規矩中見自由、在法度中顯性靈的文人氣質,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