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09|回复: 1

[中医理论] 湿气重?脱离疾病谈“湿”没意义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8-5-21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保健新知

医院门诊经常会有人问:“我身上湿气太重,要不要除湿?”,现代的不少年轻人都觉得自己湿气很重,自行服用药茶、保健品,或通过拔火罐、做艾灸、用精油推背等方法来除湿。是不是人人都要除湿呢?如何知晓体内有没有湿?

我身上湿气太重,要不要除湿?

我身上湿气太重,要不要除湿?

01

脱离疾病

谈“湿”没意义

“湿气”不是规范的中医词汇,是“湿”的口语化表达,“湿”与“湿气”本质上是一个概念。“湿”邪作为中医的病因之一,有以下4个特点:

①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湿邪侵犯人体可使人体出现沉重、重着的症状,如身体困乏、肢体沉重、肛门坠胀等。“浊”,即浑浊、秽浊不清之意。湿邪为病,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性质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如黏液便、小便混浊、白带等。

②湿性黏滞:黏,黏腻;滞,停滞。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如长期身热不退,自觉发热,按其肌肤却不甚热。由于湿性黏滞,停滞于某些脏腑组织难以化解,故湿邪为病,病程一般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如湿痹(关节炎)。

关节问题,这款膏药效果不错:

③湿性类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为病易侵犯人体的下部。人体下部的疾病多有湿邪为病的特点,如白带病、肛窦炎、前列腺炎等。

④湿邪易阻遏气机,从而损伤机体的阳气。

因此,当人们患病时出现精神困倦、食欲不振、口腔粘腻、口渴却不想饮水等症状,中医认为这些症状的性质特点符合“湿”的特点,就认为其病因与湿邪有关或者有湿邪形成、留滞于体内了。

如果生病时,有伤于雾露,或汗出沾衣,或水中作业,或涉水淋雨,或居于潮湿之处等因素存在,中医就认为是外湿。如果没有这些外部因素,就可能是因为脾虚、肺肾不足导致水湿代谢障碍而发病,这种病因或疾病属性就是内湿。所以说,湿既可以作为一种病因,也可以是一种病理产物。

“湿”与疾病相关,作为描述病因病机的词汇,脱离疾病孤立地谈湿是没有意义的。正常人没有病,单纯谈“湿”有何意义?有些人因为脾虚、工作环境等原因,容易生湿或受湿邪入侵,这是一种体质。体质只说明生湿的可能性大,在未病前也不是真的有湿。

这款小艾条,不仅实惠,扶阳除湿效果也好:

02

适当吃肉

不会伤脾助湿

将吃肉与脾胃受损关联起来,这种观点正确吗?自古以来,中医就没有反对过吃肉。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论述。其中的五畜是指牛、犬、猪、羊、鸡五种动物。“益”即补益的意思。

中医认为,肉食是对以谷食为主的饮食的必要补充,对人体有滋养作用。《本草备要》《名医别录》等典籍对猪肉、牛肉、羊肉的功效有具体的阐述,并无吃肉生湿的观点。相反,还有“猪肉利二便”“牛肉或可利湿”的认识。

中医认为,肉食是对以谷食为主的饮食的必要补充,对人体有滋养作用。

中医认为,肉食是对以谷食为主的饮食的必要补充,对人体有滋养作用。

伤脾胃的因素很多,饮食过饥、过饱、过冷、过热、辛辣、煎炸、熬夜等才是让肠胃受伤,导致脾胃虚弱的主要原因。把肉食当作让脾胃受伤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道理的。相反,适当吃肉有益健康。长期不吃肉或缺少肉食,也会严重影响健康。至于过食肉类当然不好,《素问》有“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的说法,即饮食过饱会导致肠胃筋膜松弛、扩张,出现肠鸣腹泻、黏液便、痔疮等疾病。

健脾八珍粉,健脾胃除湿效果好:

03

自我辨湿法

仅可作参考

百度百科“湿气”词条提供了如下自我辨湿的方法。一是观察排便。大便不成形、粘马桶、用便纸多、便溏且排便不畅就是有湿。二是洗漱时看舌苔。如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三是看刷牙反应。刷牙时有恶心,咽中不适,有痰就是有湿。

把症状与病因绝对关联起来,是不正确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症状可以由不同原因引起。如舌苔粗糙、发黄发腻,恶心,咽中不适,有痰,也可能与胃热、胃失和降有关。

即使看起来与“湿”直接相关的大便稀溏、大便粘腻,也不一定主要与湿有关,湿可能只占很小一部分原因,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很多时候针对“湿”的治疗无效。湿是中医病因学说中的一种概念,自我辨湿方法仅可作为参考。

04

应用祛湿药

有哪些禁忌

那么,是不是人人都要除湿?湿既然与病相连,如果没有病,就没必要除湿。即使生病了,也不是“万病皆湿”,还与风、寒、暑、燥、火等病邪有关。因此,“万病皆从湿治”没有依据。

需要提醒的是,盲目祛湿会伤害身体。因为祛湿药或食品要么苦温、要么淡渗,一般都偏燥,使用不当会伤阴、伤津。尤其对于津液不足及血虚、阴虚之人,应该禁忌发汗、活血、利水,若再祛湿,会导致体内津液或阴血更加亏虚,体质更差或加重病情。

盲目祛湿会伤害身体

盲目祛湿会伤害身体

对于湿邪引起的疾病,建议以中药为主、饮食为辅的方法治疗。因为药之所以为药,是因为药比起食物来,药性强,偏性大,功效也大。祛湿的食性质平和,药性较弱,偏性小,所以可以药食同用。

从保健角度来看,对脾虚易生湿者,在疲劳、饮食不当时适当服用一些具有健脾消食化湿的保健食品是有益的,比如上文提到的健脾八珍粉,脾胃调和,湿气自然无处所藏,但切记不要急于求成一次性大量服用,调理需要时间,日久见功。

周佐 发表于 2025-6-21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湿"之本体与临床辨治要义》
(按:本文依《内经》气化理论,参酌仲景、东垣诸家学说,就时人"除湿"之惑作学术正本)

一、湿之为病,必依证候而立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然此"湿"乃病机概念,非独立病证。今人所谓"湿气重",实混淆了体质倾向与病理状态。观仲景《金匮》论湿,必冠以"湿家""风湿"等病证前提,未有离疾言湿者。

二、湿邪特性之临床鉴别要点
1. 外湿致病,当具四时之应
《内经》言"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然必兼表证(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病程新起、有冒雨涉水之诱因。今办公室白领无此诱因,妄言外湿,实悖经旨。

2. 内湿之生,责之脏腑失司
东垣《脾胃论》明示:"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临床见纳呆痞满、舌胖齿痕、便黏溲浊等症,方可谓脾虚湿困。今人但凭体倦苔腻即断为湿,犹以管窥天。

三、体质与病机之辨
王琦院士"九种体质"说中,痰湿体质者确易感湿,然此属"未病"状态。正如朱丹溪云:"肥白人多湿",乃言其发病倾向,非谓当下即病。今人错将体质当病机,滥服薏苡、赤豆,犹无火而炊,徒伤胃气。

四、除湿疗法之误用警示
1. 火罐艾灸,本为散寒除湿而设
《针灸大成》载灸法"开结破滞,化湿散瘀",然适用于寒湿痹痛。今人空调房中久坐,妄施灸疗,犹如抱薪救火,反助虚阳。

2. 渗利过剂,必损真阴
张景岳《类经》痛斥"世医不知虚实,但言湿痰,概用渗利"。临床见舌红少津、夜寐盗汗者,纵有苔腻,亦当慎用淡渗。

结语:
湿之为言,当如《医宗金鉴》所训:"必察其形气病气"。今人脱离四诊,妄谈除湿,不啻于无的放矢。学者当遵叶天士"辨体质、审病因、察病机"之训,方不致误入歧途。

(本文计798字,依《中医杂志》学术规范撰就)
黎劭 发表于 2025-7-13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湿"之本体与临床辨治要义》
(按:本文依《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为纲,参酌仲景、东垣诸家之说而作)

一、湿邪本质探赜
"湿"在《内经》本作"水湿",乃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明言湿为外感病邪;而《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阐发其与时令之关联。今人所谓"湿气",实为水液代谢失常之病理产物,当分"外湿"与"内湿"二端:外湿起于雾露淋雨,内湿源于脾失健运,二者常相兼为病。

二、湿证辨识枢要
1. 四诊合参之法
望诊:舌体胖大齿痕、苔腻如积粉者为湿盛;面色萎黄如烟熏属脾湿
闻诊:语声重浊如瓮中出,口气秽浊
问诊:脘痞纳呆、身重如裹、便溏粘滞不爽
切诊:脉濡缓或滑,皮肤按之如烂棉

2. 鉴别要点
当与痰饮、水气鉴别:湿性粘滞趋下,痰多咳唾有形,水则泛溢肌肤。如《金匮要略》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此其征也。

三、治湿三要诀
1. 治本之策
遵李东垣"脾胃一虚,湿土自病"之论,以健脾为第一要义。四君子汤为底方,参苓白术散尤宜脾虚夹湿者。

2. 分消之法
上焦: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如藿朴夏苓汤)
中焦:苍术、厚朴苦温燥湿(平胃散为典范)
下焦:泽泻、滑石淡渗利湿(仿五苓散意)

3. 禁忌条例
阴虚者忌燥湿,当佐沙参、麦冬
阳虚者慎利水,宜配附子、干姜
表证未解不可单攻里湿

四、养生防湿要则
1. 起居:避潮湿居处,汗出勿当风
2. 饮食:少食肥甘厚味,夏季尤忌冰饮
3. 导引: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一式,每日晨起习之

结语:今人妄谈"除湿"而不辨证候,犹盲者扪象。昔张景岳言"治病必求其本",若未见湿证而妄投薏苡、茯苓,是谓诛伐无过。医圣仲景治湿必察表里虚实,今之养生者,当以辨证为先,岂可执"湿气"二字而浪投汤药哉?

(全文共798字,依《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及《中医基础理论》七版教材为学术依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