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06|回覆: 1

[詩詞賞析] 鳥鳴澗 唐.王維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5-20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維 【鳥鳴澗】

王維 【鳥鳴澗】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詞賞析

【鳥鳴澗】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組詩【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此詩描繪山間春夜中幽靜而美麗的景色,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

全詩緊扣一「靜」字着筆,極似一幅風景寫生畫。詩人用花落、月出、鳥鳴等活動着的景物,突出地顯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靜,取得了以動襯靜的藝術效果,生動地勾勒出一蝠「鳥鳴山更幽」的詩情畫意圖。

全詩旨在寫靜,卻以動景處理,這種反襯的手法極見詩人的禪心與禪趣。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中華好詩詞

中華好詩詞

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4-11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鳥鳴澗】禪境析微——王維詩中的動靜相生之道

王維【鳥鳴澗】一詩,以二十字構架出空靈禪境,堪稱唐代山水詩"以動寫靜"之典範。此詩藝術精髓,正在於將禪宗"寂照"之理融於自然意象,通過微觀動態反襯宏觀靜境,展現了中國美學"空故納萬境"的至高境界。

首句"人閒桂花落"五字含三重意境。"人閒"是主體心境,暗合【莊子】"坐忘"之態;"桂花落"既為實景——春日山桂細蕊飄零,亦隱喻【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機。夜靜山空之際,細微的落花聲反成為寂靜的丈量尺度,此中深得晉人"澄懷味象"之妙。

"月出驚山鳥"尤見鍊字之功。"驚"字打破前文靜謐,卻意外成就更高層次的寧靜。月光本無聲,卻能驚動棲鳥,既符合自然現象(夜行性禽類對光線敏感),更暗喻禪宗"頓悟"之境——正如皎然【詩式】所言"靜非如松風不動",真正的靜是能照見萬物本真的心靈狀態。末句"時鳴春澗中",以斷續鳥鳴點活整幅山夜圖卷,恰如古琴演奏中的"泛音",在空弦震顫間傳遞更深邃的寂靜。

王維此類"詩中有畫"之作,實為"畫中有禪"的藝術實踐。其以畫家視角經營位置:桂花為近景特寫,春山為中景鋪陳,月出鳥鳴為遠景點染,構成宋代郭熙所謂"三遠法"的立體空間。更以詩人兼禪者的雙重身份,將視覺(月)、聽覺(鳴)、觸覺(落)通感交融,最終在"鳥鳴山更幽"的悖論中,抵達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化境。

當代讀者品鑑此詩,當注意兩個維度:其一,唐代山水詩已突破謝靈運"敘事—寫景—悟理"的固定模式,王維開創了"即景即悟"的新範式;其二,詩中"閒""空""驚"等字皆具佛學深意,需結合【維摩詰經】"心淨則國土淨"的思想理解。這種將禪意不着痕跡地化入自然描寫的筆法,正是嚴羽【滄浪詩話】推崇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之上乘境界。
孔世 發表於 2025-4-19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靜觀中的動勢:論王維【鳥鳴澗】的禪意美學

王維【鳥鳴澗】一詩,短短二十字,卻構建了一個動靜相生的詩意空間。此詩表面寫春山夜景,實則通過一系列精微的意象組合,展現了詩人獨特的觀物方式與心靈境界。

"人閒桂花落"一句,以"閒"字定調。此"閒"非慵懶之閒,而是心靈擺脫俗務後的澄明狀態。唯有如此心境,方能察覺桂花飄落的細微動態。花落本無聲,詩人卻能在靜夜中"聽"見,此乃以耳代目的通感手法,更是心靈高度覺知的表現。桂花在傳統文化中象徵高潔,其飄落暗示着一種不執着、任運自然的精神狀態。

"夜靜春山空"進一步強化靜境。"空"字雙關,既指春山在夜幕下的空曠視覺感受,又暗含佛教"空"的哲學意蘊。王維將物質空間的"空"與精神境界的"空"巧妙疊合,使景物描寫超越了單純的寫實層面。

後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突然引入動態元素。月亮升起本是漸進過程,詩人卻用"驚"字賦予其突然性,仿佛月光具有驚醒萬物的力量。山鳥的間歇鳴叫,以聲襯靜,恰如南朝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手法。這種以動寫靜的藝術處理,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律動的敏銳把握。

王維此詩最精妙處在於其觀物視角。詩人仿佛超然物外的靜觀者,既不干預景物,也不抒發主觀情緒,而是讓景物自然呈現其本真狀態。這種"以物觀物"的方式,正是禪宗"無住生心"思想的詩意體現。詩中所有動態——花落、月出、鳥鳴——都在一個更大的靜默背景中發生,最終又歸於寂靜,構成動靜相即的圓融境界。

【鳥鳴澗】的藝術成就,在於它將禪意不着痕跡地融入自然描寫,通過極簡練的語言,創造出無限深遠的意境。這種"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表現手法,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的精髓所在。王維以詩人與畫家的雙重敏感,捕捉到了自然中最精微的動靜關係,為後世留下了一幅用文字繪就的禪意山水。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