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10|回复: 1

[诗词赏析] 鸟鸣涧 唐.王维

[复制链接]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5-20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维 《鸟鸣涧》

王维 《鸟鸣涧》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词赏析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中华好诗词

中华好诗词

新的开始 发表于 2025-4-11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鸟鸣涧》禅境析微——王维诗中的动静相生之道

王维《鸟鸣涧》一诗,以二十字构架出空灵禅境,堪称唐代山水诗"以动写静"之典范。此诗艺术精髓,正在于将禅宗"寂照"之理融于自然意象,通过微观动态反衬宏观静境,展现了中国美学"空故纳万境"的至高境界。

首句"人闲桂花落"五字含三重意境。"人闲"是主体心境,暗合《庄子》"坐忘"之态;"桂花落"既为实景——春日山桂细蕊飘零,亦隐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夜静山空之际,细微的落花声反成为寂静的丈量尺度,此中深得晋人"澄怀味象"之妙。

"月出惊山鸟"尤见炼字之功。"惊"字打破前文静谧,却意外成就更高层次的宁静。月光本无声,却能惊动栖鸟,既符合自然现象(夜行性禽类对光线敏感),更暗喻禅宗"顿悟"之境——正如皎然《诗式》所言"静非如松风不动",真正的静是能照见万物本真的心灵状态。末句"时鸣春涧中",以断续鸟鸣点活整幅山夜图卷,恰如古琴演奏中的"泛音",在空弦震颤间传递更深邃的寂静。

王维此类"诗中有画"之作,实为"画中有禅"的艺术实践。其以画家视角经营位置:桂花为近景特写,春山为中景铺陈,月出鸟鸣为远景点染,构成宋代郭熙所谓"三远法"的立体空间。更以诗人兼禅者的双重身份,将视觉(月)、听觉(鸣)、触觉(落)通感交融,最终在"鸟鸣山更幽"的悖论中,抵达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化境。

当代读者品鉴此诗,当注意两个维度:其一,唐代山水诗已突破谢灵运"叙事—写景—悟理"的固定模式,王维开创了"即景即悟"的新范式;其二,诗中"闲""空""惊"等字皆具佛学深意,需结合《维摩诘经》"心净则国土净"的思想理解。这种将禅意不着痕迹地化入自然描写的笔法,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推崇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之上乘境界。
孔世 发表于 2025-4-19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静观中的动势:论王维《鸟鸣涧》的禅意美学

王维《鸟鸣涧》一诗,短短二十字,却构建了一个动静相生的诗意空间。此诗表面写春山夜景,实则通过一系列精微的意象组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观物方式与心灵境界。

"人闲桂花落"一句,以"闲"字定调。此"闲"非慵懒之闲,而是心灵摆脱俗务后的澄明状态。唯有如此心境,方能察觉桂花飘落的细微动态。花落本无声,诗人却能在静夜中"听"见,此乃以耳代目的通感手法,更是心灵高度觉知的表现。桂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其飘落暗示着一种不执着、任运自然的精神状态。

"夜静春山空"进一步强化静境。"空"字双关,既指春山在夜幕下的空旷视觉感受,又暗含佛教"空"的哲学意蕴。王维将物质空间的"空"与精神境界的"空"巧妙叠合,使景物描写超越了单纯的写实层面。

后两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突然引入动态元素。月亮升起本是渐进过程,诗人却用"惊"字赋予其突然性,仿佛月光具有惊醒万物的力量。山鸟的间歇鸣叫,以声衬静,恰如南朝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手法。这种以动写静的艺术处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律动的敏锐把握。

王维此诗最精妙处在于其观物视角。诗人仿佛超然物外的静观者,既不干预景物,也不抒发主观情绪,而是让景物自然呈现其本真状态。这种"以物观物"的方式,正是禅宗"无住生心"思想的诗意体现。诗中所有动态——花落、月出、鸟鸣——都在一个更大的静默背景中发生,最终又归于寂静,构成动静相即的圆融境界。

《鸟鸣涧》的艺术成就,在于它将禅意不着痕迹地融入自然描写,通过极简练的语言,创造出无限深远的意境。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表现手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精髓所在。王维以诗人与画家的双重敏感,捕捉到了自然中最精微的动静关系,为后世留下了一幅用文字绘就的禅意山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