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22|回復: 0

[诗词赏析] 唐.王维【竹里馆】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5-19 15: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赏析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但却是千古佳作,你知道原因吗?

诗中写景,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幽篁」「深林」「明月」。对月亮只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并无新意巧思可言。

诗中写人物,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独坐」「弹琴」「长啸」。更没有花任何笔墨描写。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是!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不得不佩服王维的妙手天成呀~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11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维《竹里馆》的"无我之境"与禅意美学

王维《竹里馆》一诗,表面观之,确如赏析所言"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然其能成千古绝唱,实因其臻至中国古典诗歌"无我之境"的至高境界,更暗含禅宗美学的精微奥义。

诗中"幽篁"、"深林"、"明月"三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构成一个完整的禅意空间序列。"幽篁"为近景,暗示诗人所处;"深林"为中景,营造纵深;"明月"为远景,形成空间张力。这种由近及远的空间布置,恰似禅宗"三重境界"说——从执著到超脱的渐进过程。王维不著一字形容,却通过空间层次完成了意境的立体建构。

"独坐"、"弹琴"、"长啸"三词,表面写人物动作,实则暗含禅修次第。"独坐"是禅定的基础姿态,"弹琴"象征以艺术为媒介的修行,"长啸"则是顿悟后的自然流露。王维将禅修过程隐于日常行为之中,达到"即事而真"的禅诗境界。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此诗更是"画中有禅"。

最妙处在"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二句。前句写绝对的孤独——非俗世寂寞,而是修行者必经的"独觉"阶段;后句写绝对的圆融——明月不请自来,恰似禅宗"本来面目"的自然显现。这种从孤独到圆融的转变,正是王维将禅悟体验转化为诗歌意境的精妙所在。

王维此诗之伟大,在于它超越了传统情景交融的抒情模式,创造出一种"物我两忘"的纯粹审美境界。诗中既无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也无刻意的人工雕琢,只有自然呈现的本真状态。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所推崇的"大巧若拙"的典范。

当代读者赏此诗,不必强寻"诗眼"或"警句",而当体会其整体意境中蕴含的宇宙生命律动。在这个意义上,《竹里馆》不仅是一首唐诗,更是一部用二十字写就的禅宗心要,一曲穿越千年的月光禅曲。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7-27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维《竹里馆》的"无我之境"与禅宗美学

王维《竹里馆》一诗,表面观之,确如赏析所言"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然其所以能成千古绝唱,正在于诗人以极简之笔,构筑了一个超越凡俗的禅意世界。此诗之妙,非在字句之工,而在整体意境之超然,实乃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术境界的极致体现。

诗中"幽篁"、"深林"、"明月"三组意象,看似平常,实则暗含深意。"幽篁"之"幽",不仅状其深邃,更显心境之澄明;"深林"之"深",非指空间距离,而是精神境界之深远;"明月"之"明",亦非单纯描写月光,实为心性本明之象征。王维以最经济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物我两忘的禅境,此中深意,非寻常写景诗可比。

"独坐"、"弹琴"、"长啸"三个动作,构成了诗人与自然对话的完整过程。"独坐"是进入禅定的前提,"弹琴"是心灵的外化表达,"长啸"则是超越语言的精神释放。这三个动作层层递进,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人物始终处于"人不知"的状态,这种孤独不是寂寞,而是精神自由的最高形式。

此诗最精妙处在于结尾"明月来相照"。明月在此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佛性光明的象征。它不请自来,无求而应,恰如禅宗所谓"本来面目"的自然显现。王维将自我完全消融于自然之中,达到了"无我之境",这正是禅宗美学的核心所在。

王维此诗之伟大,在于它超越了传统山水诗的写实层面,创造出一个物我两忘、主客不分的禅意世界。诗中每一个字都看似平淡,组合起来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这种艺术境界,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