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35|回復: 1

[诗词赏析] 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8-30 21: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点绛唇.伤感.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全诗

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

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

点绛唇.伤感
[宋]周邦彦
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
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
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
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

点绛唇.伤感.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全诗赏析

这首词为作者自千里之外的京师回归故乡,感伤时过境迁,追忆昔日恋人之作,婉转回荡地表达了对昔人恋人的一往情深。

起首二句以比兴发端,作者将自己比作离家千年的辽东鹤,一旦飞回故乡,事事处处都引起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后两句化用旧典,上句似先写对方不寄书,下句直说自己久盼情状。从这个「空」字,才察觉出对方的「寸书不寄」。

最后一句「东门」是带有浓厚悲伤色彩的送别之所,被赋予「一去不返」的定性,足以体现作者对于那些离去的人和事不抱任何期待了。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钱底 發表於 2025-5-15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点绛唇·伤感》词心发微——周邦彦怀人词中的时空错位与意象经营

周邦彦此阕《点绛唇》实为北宋婉约词中"以淡语写浓情"的典范。全词四十四字,却构建起三重时空维度:辽鹤归来的现实时空、鱼浪千里的阻隔时空、东门泪痕的记忆时空。这种时空叠印手法,恰是清真词"沉郁顿挫"之美的典型体现。

首句"辽鹤"典出《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归辽意象,在此形成双重隐喻:既喻词人久客归乡的疏离感,又暗指人事全非的沧桑。"故乡多少伤心地"以空间写时间,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可触的"地",此乃周邦彦擅长的"空间情感化"笔法。

"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二句尤见匠心。古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之典,此处反用其意。鱼浪本为传书媒介,却因"寸书不寄"而徒然翻涌千里,形成强烈的期待落差。"空"字下得极重,既写鱼书不至的失望,又暗含"鱼雁沉冥"的绝望,与秦观"衡阳犹有雁传书"形成鲜明对照。

下阕"桃根"用王献之妾桃叶姊妹典,学界历来有争议。郑文焯《清真词校记》认为此指代旧日情人,而罗忼烈先生则考为虚拟的传语者。私意以为,词人故意模糊指代,正在于营造"欲说还休"的朦胧美感。"旧时衣袂"的细节描写,与"东门泪"的《诗经·郑风》典故相呼应,使抽象愁绪具象为可见可感的物质存在。

周词最妙处在结句的意象并置:"衣袂"承载着身体记忆,"东门泪"凝固着时间创伤。这种"物象—情感"的二元结构,恰似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意象叠加,将瞬间感受升华为永恒的艺术存在。

要之,此词以"归—忆—愁"为情感线索,通过时空错位、典故新用、意象叠加等手法,将寻常怀旧主题写得层深浑成。周邦彦之所以为"词中老杜",正见于此等"愈勾勒愈浑厚"的笔力。学者读清真词,当于疏淡处见密致,于平易处识精深,方得个中三昧。

(全文798字)
hf772697 發表於 2025-7-23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点绛唇·伤感》词境探微及周邦彦情感结构析论

周邦彦此阕《点绛唇》实为北宋婉约词派"沉郁顿挫"之典范,其情感表达呈现出"逆入平出"的特殊结构。上片"辽鹤"意象源自《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归辽典故,词人以此自况,不仅暗示空间位移之遥,更暗含时间跨度之久。"故乡多少伤心地"七字,以量词"多少"统摄全境,使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形成词学所谓"境由心生"的审美效果。

"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二句,运用"鱼雁传书"典故而反其意。考《乐府诗集·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之句,可知鱼书乃传统相思意象。周词特以"空"字点染,既状江水空茫之实景,又写期待落空之虚情,达到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此中"空"字尤见功力,与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之"烟波"相较,更显情致沉郁。

下片"桃根"用王献之《桃叶歌》本事,暗指代传情之人。考周邦彦《清真集》中屡见"桃叶"、"桃根"意象,当与其合肥情事有关。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考证此词或作于元祐八年(1093)知溧水任满返杭时,词中"东门泪"暗用《诗经·郑风·东门之墠》离别意象,与汉代疏广、疏受"东门祖道"典实复合,构成多层情感积淀。

全词最妙在结句"旧时衣袂"的触觉记忆描写。衣袂存泪而非面容相见,正合《文心雕龙·物色》"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之旨。这种"以物证情"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更显含蓄深婉。周济《宋四家词选》评清真词"沉痛至极,仍能含蓄",此词可为明证。

要之,此词通过时空叠映、典实化合、感官通联等艺术手段,将个人情思升华为普遍的人类情感体验,体现了宋代雅词"言近旨远"的美学追求。其情感结构犹如多层涂漆,每一重都渗透着文人的历史记忆与生命体验,终成"浑厚和雅"(张炎《词源》语)之绝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