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69|回復: 0

[诗词赏析] 秋夜寄邱员外.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9-1 13: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秋夜寄邱员外.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全诗赏析

秋夜寄邱员外.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全诗

秋夜寄邱员外.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全诗

秋夜寄邱员外
[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秋夜寄邱员外.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全诗赏析

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这首诗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前两句都是写实,「散步」与「怀君」相照应,「凉天」与「秋夜」相绾合,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

第三句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景色推想友人所在地的风景。第四句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

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4-19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夜寄邱员外》诗学发微

韦苏州此绝句,诚唐人五言之圭臬。胡应麟《诗薮》称其"妙绝千古",实非虚誉。全诗二十字中,时空交错,虚实相生,足见盛中唐之际绝句艺术之精微。

首句"怀君属秋夜",以时序起兴。《文心雕龙·物色》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此处秋夜怀人,正合"憀栗之怀"的传统意象。次句"散步咏凉天","凉"字最见功力,既承秋夜之实感,又暗含"志士悲秋"的文人传统。韦公以"咏"代"行",使寻常散步顿生雅致,此即皎然《诗式》所谓"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的平淡之境。

"空山松子落"一句,乃全诗枢机。空山意象源自王维,然此处不作静态描摹,而以"松子落"的动势点破岑寂。钱锺书《谈艺录》论及此句,谓其"以动写静,愈见其静",深得三昧。更妙在由此实景转入虚想,形成谢榛《四溟诗话》推崇的"实下虚成"之妙。

结句"幽人应未眠",暗用《周易》"幽人贞吉"典,既合邱员外隐者身份,又见诗人相知之深。此间"应"字尤耐咀嚼,既表揣度,复含确信,将两地相思绾合无间。黄生《唐诗摘钞》评此"不曰眠未,而曰未眠,乃觉遥想之情溢于言表",可谓的评。

此诗之妙,尤在章法。前联实写己境,后联虚摹彼处,然"凉天"与"空山"相映,"散步"与"未眠"相应,形成时空的蒙太奇叠合。王夫之《姜斋诗话》谓"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此诗正是典范。今人读之,犹能想见秋夜竹露滴清响时,诗人捻须微吟之态,斯文不灭,其在兹乎?

(全文798字)
丁里 發表於 2025-4-28 08:42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夜寄邱员外》诗境结构析微
韦苏州此作,诚如历代诗家所誉,乃五绝神品。其妙处非在辞藻之工,而在意境之远;不假雕琢之力,独得自然之趣。今试从诗法结构、时空转换、声律经营三端,析其精微。

一、虚实相生的章法结构
首联"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以赋笔直陈,然"属"字极见匠心,既点明时序特征(秋夜凉天),又暗含情感属性(属意故人)。"散步"与"咏"的并置,构建出肢体行动与心灵活动的双重空间。颔联"空山松子落"陡转虚写,以悬想之笔勾勒邱员外所处之境,"幽人应未眠"更进一层,将物理空间(空山)与心理时间(未眠)绾合。此种"实—虚—更虚"的递进结构,恰合刘勰《文心雕龙》"神与物游"之旨。

二、视听通感的时空经营
诗中时空转换极具电影蒙太奇意味。"松子落"以细微声响反衬空山之寂,暗用王维"人闲桂花落"之法,而"应未眠"的推想,使长安秋夜与终南深山产生时空叠印。尤妙在"落"字既写松实坠地之实景,又喻时光流逝之虚境,与李白"玉阶生白露"异曲同工。这种"以声写静""由实入虚"的手法,深得禅家"即色明空"三昧。

三、声律暗合的意境营造
检其平仄,"怀君属秋夜"(平平仄平仄)特用拗救,第三字"属"仄声拗,第四字"秋"平声救,形成声情顿挫;"空山松子落"(平平平仄仄)与"幽人应未眠"(平平仄仄平)构成标准对仗,而"子"与"应"的齿音交错,模拟松针坠地之簌簌清响。全诗押先韵(天、眠),属"商"声部,《乐记》云"商乱则陂",正与秋夜萧瑟之气相契。

要之,此诗之妙,在韦苏州以二十字构建"三重镜像":诗人徘徊实境、友人幽居虚境、读者感发意境。较之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直抒,更得含蓄之致;较之王维"君问穷通理"的说理,尤富诗性直觉。后世范晞文《对床夜语》评其"淡而愈浓,近而愈远",诚为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