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42|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單字精講10—『樂』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5-16 20: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日例字

今日例字

樂者,五聲八音總名。

樂者,五聲八音總名。

樂字的演變

樂字的演變

樂天知命

樂天知命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6-23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樂":從禮樂制度到心性修養的哲學嬗變】

"樂"字之精微,實為華夏文明精神內核之縮影。甲骨文作"樂",上絲下木,象琴瑟之形,【說文】謂"五聲八音總名",然其內涵遠逾音聲之域。今試從文字訓詁、禮樂制度、心性哲學三重維度,剖判此字之深蘊。

一、字形演變與音義分化
"樂"字初文見於殷墟卜辭,羅振玉考其"從絲附木上,琴瑟之象也"。戰國時期分化兩系:一系承襲本義,指音樂(yuè);一系引申為喜悅(lè),如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樂其道"即用此義。至小篆定型為"樂",段玉裁註:"樂者,天地之和也",揭示其溝通天人的哲學屬性。值得注意的是,"藥"(藥)字亦從"樂"得聲,【周禮】"五藥"鄭玄註:"樂所以養人",暗示樂與藥皆具調和身心之功。

二、禮樂體系中的政治哲學
三代之治,樂與禮並稱。【樂記】云"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周公制禮作樂,以"六代之樂"(雲門、大咸、大韶等)建構等級秩序。考古所見曾侯乙編鐘,其"一鍾雙音"技術印證【周禮】"十二律呂"記載,可見樂制實為天人相應的宇宙圖式。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非僅審美體驗,更是對"盡善盡美"政治理想的體認。此時期"樂"之要義,在於通過音聲之和達成人倫之和。

三、宋明理學的心性轉向
至宋儒周敦頤【通書】言"樂者,本乎政也",將外在樂教內化為心性修養。程顥【定性書】提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其"孔顏樂處"命題,使"樂"升華為道德本體之自足境界。王陽明【傳習錄】更言"樂是心之本體",以心學解構傳統樂教,至此"樂"完成由政治工具向生命智慧的轉化。明代【永樂大典】以"樂"命名,正暗合此"與民同樂"的治道理想。

今人觀"樂"字,當知其不僅是藝術形式,更是貫穿中國三千年文明的治理智慧與生命哲學。從青銅編鐘的莊嚴雅樂,到書院弦歌的精神愉悅,"樂"始終承載着華夏民族對和諧秩序的追求。明乎此,則【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之深意,可不言而喻矣。
無恙 發表於 2025-7-5 11:10 | 顯示全部樓層
【"樂"字考釋與儒道精神探微】

"樂"字之形義演變,實為華夏文明精神內核之縮影。甲骨文作"樂"(𠃨),象絲弦附木之形,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謂:"從絲在木上,琴瑟之象也。"此乃樂器本義。至金文增"白"為飾(𣪐),【說文】釋為"五聲八音總名",已由具體器物升華為抽象音律概念。小篆承襲金文結體(樂),隸變後楷書定型為"樂",其形義流變暗合"由器入道"之文化軌跡。

一、禮樂相濟:儒家之樂教體系
【周禮·春官】載"六樂"之制,鄭玄注云:"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儒家將"樂"納入"六藝",非徒重其聲律形式,實因"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記·樂記】)。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正在於其"盡美矣,又盡善也"(【論語·八佾】)。朱子【詩集傳】謂:"樂之本在人心之感於物",揭示儒家以樂化民成俗之深意。五聲(宮商角徵羽)配五行,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應八卦,此乃"大樂與天地同和"的宇宙觀體現。

二、天籟自然:道家之樂道思想
【莊子·齊物論】云:"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郭象注曰:"夫聲不可勝舉,故吹管操弦,雖有繁手,遺聲多矣。"道家超越禮樂形式,追求"大音希聲"(【老子】四十一章)之境。嵇康【聲無哀樂論】更謂"音聲有自然之和",將音樂本體從倫理教化中解放,此與儒家"樂通倫理"說形成互補。

三、樂字雙義:憂樂圓融的生命智慧
"樂"(lè)與"樂"(yuè)同形異讀,暗藏辯證哲思。【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陸德明【經典釋文】指出"說"即"悅",與"樂"義通。程頤釋為"學至於樂則成",王陽明【傳習錄】更言"樂是心之本體"。而【孟子】"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前"樂"讀yuè,後讀lè),則揭示個體審美與群體教化的統一。這種音義互文現象,實為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精神的語文學見證。

今觀"樂"字,其上部"白"象鼓形,下部"木"示琴瑟,整體結構恰如【樂記】"清明象天,廣大象地"之喻。從甲骨文到楷書,從鐘磬笙簫到心性修養,"樂"始終承載着"天人合一"的文明基因。明乎此,則知"樂"非僅藝術形式,實乃貫通形上形下、融合倫理審美的文化樞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