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61|回复: 0

[书法教程] 书法笔速的特点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7-15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用笔的缓与速是相对的,缓和速没有固定的要求,以不失用笔规律为原则。

书法学习对用笔缓速问题,姜夔(白石)在《续书谱》中讲过:“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就是说,平素写不快,还要刻意求缓,写出来的字就会呆滞而少神气。平素写不快,此时专求快速,又多会举止失措。

用笔的缓与速是相对的

用笔的缓与速是相对的

速度是有一定极限的,若是快到不能顾及用笔的原则程度,败笔也就出来了。慢度也有个极限慢到形成神凝气滞的程度,同样会出现败笔。缓与速不易刻意求之,根据个人习惯运用为是。

一般说写行草书,用笔要缓一些,这是依据行草书的特点、结体、用笔规律所决定的。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草书以使转为形质,以点划为情性”还要使“点划寓于使转之中”。这就是说使转构成了草书形体,点划形成了草书的精神。在转笔特别多,点划特别少的情况下,书法学习写时还要注意点划寓于使转线条之中,使之以产生点划来跃其精神。因此就要求在用笔时,要不断起伏振荡,涩笔运行,时转时折,节节换笔,以形成点划之势。所以用笔宜缓。 缓,易于定其形势,求得在盘旋运笔中,能按照法度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使笔有所转,锋有所换。

点划形成了草书的精神

点划形成了草书的精神

提顿与换笔,不仅是使笔锋走线条中路的根本要领,而且也是万毫齐铺,产生点划精神的重要手段。顿笔运行,点划以成,提笔牵掣,使转悠然,笔不重顿,点划撇捺就不能有衄有挫;锋不轻提,盘纡之际就没有若断若连的变化。运行中还要节节换锋,其换锋办法往往于笔划交叉的地方,或翻转锋面,或调整锋尖。笔心居中,这样用笔写出来线条不但转中有折,而点划也孕育其中了,点划具而神采生,形质成而性情见。笔不换,锋毫易于扭结,点划出毛露锋,笔划干枯生硬,形质不备,何谈情性。用笔不缓,易于失规矩,张伯英虽为草圣,仍有“匆匆不暇草书”之谓,何况我们用笔尚不经熟之人。

楷书写法要求是点、横、竖、撇、捺、竖、钩笔笔断而后起

楷书写法要求是点、横、竖、撇、捺、竖、钩笔笔断而后起

楷书写法要求是点、横、竖、撇、捺、竖、钩笔笔断而后起,使笔划笔笔分清。书法学习草书的笔划亦然,笔划有笔断意连,亦有用笔的不断的连绵。草书虽笔划连绵,而经过简化和延扩的笔划亦必须像楷书那样笔笔交待清楚。前人云:“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划出皆重,非点划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其写法是点划处皆重,是牵引处偶相引带,用笔皆轻,字本身如此,字与字之间亦是如此。合于此者,虽速不速,虽缓不缓,各尽其态,纷呈妙意。比如萧龙士先生画荷叶和许麟庐先生画荷叶,萧氏用笔较缓,如高山坠石,于沉厚中有生意;许氏用笔较速,则纵横分披,性于浓郁中见功力。林散之先生用笔较速,屋露痕之法严谨,转折换笔清晰可见,满纸笔情墨意;沈子善先生用笔较缓,亦备屋露痕之法,且顿挫分明,整幅纵横袅袅。

字的变化与节奏就是提顿的缓与速交替形成的

字的变化与节奏就是提顿的缓与速交替形成的

但写字也有特快者,据孙星衍的《寰宇坊碑录》所载:“赵孟蠲咳招葱》欢万字”。故宫影印他所写的六体千字文,是两天写完的。元代画家黄公望曾说:“如没有亲自看到他落笔如飞的样子,不会相信世上有这样的事”。虽楷中带行满纸,但从中可以看出严谨用笔的法则和一丝不苟的功夫。窦御史形容怀素写字之速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但从所书墨迹来看,书法学习字本身的牵引,字与字之间的牵引,无不合楷则,牵引之处无不显示一字之结束,另一字之开始,真是笔笔清晰,字字清晰。

缓与速是相对的。一个人写字,用笔也有缓速,字的变化与节奏就是提顿的缓与速交替形成的。缓速用笔各有特点,书者必须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产生有节奏变化的作品来。姜夔《续书谱》中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先能速,然后为迟”是有道理的。因此,青年人书法学习写字(不是临字)用笔先求速是无可责怪的。

随缘 发表于 2025-4-19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笔速之辩证关系刍议

休竹客君所论笔速缓急之要,诚为书学三昧。余不揣谫陋,试就历代书论要义及实践体悟,略陈管见如次。

一、缓速相生之理
姜白石《续书谱》所云"迟速"之辨,实本于孙过庭"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的辩证观。考诸魏晋法帖,王右军《兰亭序》行笔如清泉出涧,缓急自然;颜鲁公《祭侄稿》运锋似惊涛拍岸,顿挫天成。此二者皆得"心忘于笔,手忘于书"之妙,非刻意求速求缓所致。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作书须得疾涩二法",正此之谓也。

二、草法用笔之秘
孙过庭"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之论,道破草书三昧。观怀素《自叙帖》,使转处如惊蛇入草,其速也电掣;点画处似危峰坠石,其缓也凝重。张旭《古诗四帖》尤见"节节换锋"之妙,每于盘纡转折处暗藏衄挫,此即"点画寓使转"之实证。黄庭坚云:"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其《诸上座帖》提按起伏之节律,可为缓速调控之圭臬。

三、楷则行笔之度
欧阳询《九成宫》以"缓笔定骨",褚遂良《雁塔圣教》以"速笔取势",皆合"笔笔断而后起"之要。赵孟𫖯日书万字而法度不失,正因其深谙"速不逾矩"之理。文徵明小楷《离骚经》虽缓不滞,实得"迟以取妍"之旨。故知楷法非必迟缓,要在笔笔送到耳。

四、实践体用之要
今人习书常见二弊:或如蒙童描红,刻意求缓而失其生气;或似饿隶奔泉,一味求速而败于法度。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八字真言,实为调控笔速之密钥。建议学者:
1. 临池初期当以"缓笔求形",如庖丁解牛,目无全牛
2. 纯熟之后须得"速笔取势",似伯乐相马,得其神骏
3. 创作之时务求"心手双畅",若右军写经,无意乃佳

结语:
笔速之妙,存乎一心。昔人所谓"快如惊鸿,慢若游龙"者,非指速度本身,实乃节奏变化之妙。学者当于"沉着痛快"四字中参透消息,庶几可入笔法堂奥。至若张芝"匆匆不暇草书"之诫,尤当铭诸座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