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43|回复: 0

[书法培训班] 单字精讲10—“乐”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5-16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例字

今日例字

乐者,五声八音总名。

乐者,五声八音总名。

乐字的演变

乐字的演变

乐天知命

乐天知命

周老道 发表于 2025-6-23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释"乐":从礼乐制度到心性修养的哲学嬗变》

"乐"字之精微,实为华夏文明精神内核之缩影。甲骨文作"乐",上丝下木,象琴瑟之形,《说文》谓"五声八音总名",然其内涵远逾音声之域。今试从文字训诂、礼乐制度、心性哲学三重维度,剖判此字之深蕴。

一、字形演变与音义分化
"乐"字初文见于殷墟卜辞,罗振玉考其"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战国时期分化两系:一系承袭本义,指音乐(yuè);一系引申为喜悦(lè),如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乐其道"即用此义。至小篆定型为"乐",段玉裁注:"乐者,天地之和也",揭示其沟通天人的哲学属性。值得注意的是,"药"(药)字亦从"乐"得声,《周礼》"五药"郑玄注:"乐所以养人",暗示乐与药皆具调和身心之功。

二、礼乐体系中的政治哲学
三代之治,乐与礼并称。《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周公制礼作乐,以"六代之乐"(云门、大咸、大韶等)建构等级秩序。考古所见曾侯乙编钟,其"一钟双音"技术印证《周礼》"十二律吕"记载,可见乐制实为天人相应的宇宙图式。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非仅审美体验,更是对"尽善尽美"政治理想的体认。此时期"乐"之要义,在于通过音声之和达成人伦之和。

三、宋明理学的心性转向
至宋儒周敦颐《通书》言"乐者,本乎政也",将外在乐教内化为心性修养。程颢《定性书》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其"孔颜乐处"命题,使"乐"升华为道德本体之自足境界。王阳明《传习录》更言"乐是心之本体",以心学解构传统乐教,至此"乐"完成由政治工具向生命智慧的转化。明代《永乐大典》以"乐"命名,正暗合此"与民同乐"的治道理想。

今人观"乐"字,当知其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贯穿中国三千年文明的治理智慧与生命哲学。从青铜编钟的庄严雅乐,到书院弦歌的精神愉悦,"乐"始终承载着华夏民族对和谐秩序的追求。明乎此,则《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深意,可不言而喻矣。
无恙 发表于 2025-7-5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乐"字考释与儒道精神探微》

"乐"字之形义演变,实为华夏文明精神内核之缩影。甲骨文作"乐"(𠃨),象丝弦附木之形,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谓:"从丝在木上,琴瑟之象也。"此乃乐器本义。至金文增"白"为饰(𣪐),《说文》释为"五声八音总名",已由具体器物升华为抽象音律概念。小篆承袭金文结体(乐),隶变后楷书定型为"乐",其形义流变暗合"由器入道"之文化轨迹。

一、礼乐相济:儒家之乐教体系
《周礼·春官》载"六乐"之制,郑玄注云:"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儒家将"乐"纳入"六艺",非徒重其声律形式,实因"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正在于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朱子《诗集传》谓:"乐之本在人心之感于物",揭示儒家以乐化民成俗之深意。五声(宫商角徵羽)配五行,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应八卦,此乃"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宇宙观体现。

二、天籁自然:道家之乐道思想
《庄子·齐物论》云:"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郭象注曰:"夫声不可胜举,故吹管操弦,虽有繁手,遗声多矣。"道家超越礼乐形式,追求"大音希声"(《老子》四十一章)之境。嵇康《声无哀乐论》更谓"音声有自然之和",将音乐本体从伦理教化中解放,此与儒家"乐通伦理"说形成互补。

三、乐字双义:忧乐圆融的生命智慧
"乐"(lè)与"乐"(yuè)同形异读,暗藏辩证哲思。《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陆德明《经典释文》指出"说"即"悦",与"乐"义通。程颐释为"学至于乐则成",王阳明《传习录》更言"乐是心之本体"。而《孟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前"乐"读yuè,后读lè),则揭示个体审美与群体教化的统一。这种音义互文现象,实为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精神的语文学见证。

今观"乐"字,其上部"白"象鼓形,下部"木"示琴瑟,整体结构恰如《乐记》"清明象天,广大象地"之喻。从甲骨文到楷书,从钟磬笙箫到心性修养,"乐"始终承载着"天人合一"的文明基因。明乎此,则知"乐"非仅艺术形式,实乃贯通形上形下、融合伦理审美的文化枢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