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6|回覆: 2

[儒家學說] 【藝術鑑賞】國畫中的盆景,另有一番韻味!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4-28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國畫中的盆景,另有一番韻味!

而國畫中氣則在於留,即是留存空白之處。

而國畫中氣則在於留,即是留存空白之處。

墨色濃淡微妙,

隱隱有微翠秀潤之意。

聳立巨株,縮地千里,令人嘆爲觀止。

而這咫尺盆景卻再進一步,

更是化作水墨丹青。

遠近高低,獨盡收眼底;

身在仙山,亦遨遊天外。

所以盆景之氣,追尋『小中見大』、『一葉知秋』的境界。

所以盆景之氣,追尋『小中見大』、『一葉知秋』的境界。

中國盆景吸收和運用了中國詩詞、繪畫、園藝、雕塑等藝術手法以塑造自然情景。通過造型,形象地反映生活,凸顯它的神韻,表現作者的思想境界。

國畫之美之博,不單在形,更在於神、在於氣。

國畫之美之博,不單在形,更在於神、在於氣。

國畫之美之博,不單在形,更在於神、在於氣。 所以盆景之氣,追尋『小中見大』、『一葉知秋』的境界。 而國畫中氣則在於留,即是留存空白之處。

便真如松柏紮根於巍峨山巔一般。

便真如松柏紮根於巍峨山巔一般。

其中的留白突出盆景的不動如山,

其中的留白突出盆景的不動如山,

盆景與底座疏密張弛,相映成趣,

其中的留白突出盆景的不動如山,

便真如松柏紮根於巍峨山巔一般。

盆景與底座疏密張弛,相映成趣, 其中的留白突出盆景的不動如山, 便真如松柏紮根於巍峨山巔一般。 ...

盆景與底座疏密張弛,相映成趣,  其中的留白突出盆景的不動如山,  便真如松柏紮根於巍峨山巔一般。 ...

而國畫中氣則在於留,即是留存空白之處。

而國畫中氣則在於留,即是留存空白之處。

所以盆景之氣,追尋『小中見大』、『一葉知秋』的境界。

所以盆景之氣,追尋『小中見大』、『一葉知秋』的境界。

國畫之美之博,不單在形,更在於神、在於氣。

國畫之美之博,不單在形,更在於神、在於氣。

通過造型,形象地反映生活,凸顯它的神韻,表現作者的思想境界。

通過造型,形象地反映生活,凸顯它的神韻,表現作者的思想境界。

中國盆景吸收和運用了中國詩詞、繪畫、園藝、雕塑等藝術手法以塑造自然情景。 ...

中國盆景吸收和運用了中國詩詞、繪畫、園藝、雕塑等藝術手法以塑造自然情景。 ...

遠近高低,獨盡收眼底; 身在仙山,亦遨遊天外。

遠近高低,獨盡收眼底;  身在仙山,亦遨遊天外。

而這咫尺盆景卻再進一步, 更是化作水墨丹青。

而這咫尺盆景卻再進一步,  更是化作水墨丹青。

聳立巨株,縮地千里,令人嘆爲觀止。

聳立巨株,縮地千里,令人嘆爲觀止。

墨色濃淡微妙, 隱隱有微翠秀潤之意。

墨色濃淡微妙,  隱隱有微翠秀潤之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處理

來源:盆景微世界

是飛 發表於 2025-3-28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國畫盆景之三昧】

國畫盆景之妙,在於咫尺之間得見天地精神。昔人云"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此中真意,正合盆景藝術以小見大之旨。觀歷代名家所作,墨色濃淡間自具陰陽開闔,枝幹盤曲處暗藏龍蛇之勢。

盆景入畫,尤重經營位置。石濤【畫語錄】所謂"搜盡奇峰打草稿",而畫中盆景更須"收萬象於方寸"。其構圖講究疏密相間,虛實相生。濃墨寫枝如屈鐵,淡皴染石若飛雲,其間留白處,正是"無畫處皆成妙境"之體現。

至若神韻氣格,當以文人畫"四君子"爲最高境界。梅之疏影橫斜,蘭之幽谷含香,竹之虛心勁節,菊之傲霜獨立,皆可於尺幅中見其風骨。此中妙處,非止形似,貴在得物外之趣。如八大山人寫松,寥寥數筆而具沖霄之勢;石濤繪石,淡淡數皴自顯丘壑之幽。

今觀網絡所傳盆景畫作,雖不乏精巧,然多失之匠氣。蓋因未解"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理。真正佳作,當如倪瓚【容膝齋圖】,方寸之地而見天地遼闊;亦似漸江【黃山圖冊】,片石孤松而具太古之風。此中三昧,非深諳畫理者不能道也。
錢底 發表於 2025-4-16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國畫盆景之"縮地千里"美學】

中國盆景藝術自唐代"小池兼鶴"始,至宋代【宣和石譜】成體系,終在明清文人畫中完成"案頭山水"的美學升華。觀休竹客所示畫作,墨色氤氳間確見"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的造境智慧,此乃郭熙【林泉高致】"三遠法"在微觀世界的絕妙演繹。

盆景入畫,實爲雙重藝術編碼。一重編碼在園藝家"以剪代筆"的造型經營,取法自然又超乎自然,如文震亨【長物志】所言"種盆玩景,當以畫意裁之";二重編碼在畫家"以筆代剪"的筆墨重構,將虬枝曲干轉化爲書法性線條,恰似石濤"一畫論"在方寸間的實踐。兩重編碼相激盪,遂生"墨翠交輝"的獨特韻致。

細究畫中留白,非虛空也。笪重光【畫筌】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此理在盆景畫中尤爲顯著。畫面空白處或爲雲氣流動之虛白,或作石面受光之飛白,更暗合莊子"虛室生白"的哲學意境。如79622帖所示底座留白,正是以"無"襯"有",使拳石具岱嶽之勢。

今人賞盆景畫,當具三重眼光:一觀物理結構,看枝幹轉折是否合"起承轉合"之文法;二品筆墨氣韻,察濃淡枯濕可符"六要"標準;三悟意境寄託,味方寸之間可藏林泉之志。白石老人畫案頭清供,常題"咫尺應須論萬里",正是此理。

今見網絡流傳之作,雖未詳作者,然其經營位置已得古人遺意。建議賞者不妨對照龔賢【課徒畫稿】中樹法,或可更解其中三昧。藝術之道,原不在大小,而在能否"納須彌於芥子",此即中國美學最精微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