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67|回覆: 0

[建築知識] 中國古建築—武當山古建築群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4-25 21: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473763195.jpg

中國的古建築,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審美的精華所在,在古老廣袤的土地上,古建築如同一顆顆無價的珍寶點綴在大地上,成為歷史最深厚的見證者!中國古建築不僅是藝術、是生活、更是中華文明的大智慧!

武當山古建築群便是其中翹楚。

武當山古建築群 又被稱為峭壁上的故宮。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中國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相傳為道教玄武大帝(北方神)修仙得道飛升之勝地, 歷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煉。據記載, 唐太宗貞觀年間即在靈應峯創建五龍祠。宋、元以來, 代有開拓擴建。明成祖於永樂十年(1412)曾動用軍夫30多萬人在此大興土木。現存的36處宮觀大多是明代所建, 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道教古建築群。宮觀內保存的各類神像、法器、經籍等都有較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

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在武當山興建了大批建築,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從而形成了9宮、9觀、72岩廟、36庵堂的大型建築群,總面積達160萬平方米的規模。武當山的道教音樂也是中華音樂的活化石。

武當山古建築群現存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淨樂宮(靜樂宮)、遇真宮、玉虛宮、五龍宮、朝天宮8座宮殿和元和觀、復真觀和大批庵堂、神祠、岩廟等建築。據統計,元、明、清三代在武當山修建宮、觀、庵、祠、廟、坊、壇、亭、台、門、橋等計500多處。今僅存較為無缺建築129處,共存廟房1182間,建築面積43332平方米。

建築群中『宮』的品級最高,規模最大,『觀』次之,『庵』又次之。『宮』為帝王之居,也是把神之場合,多為帝王敕封之大型神宇。『觀』又稱『樓觀』,原為古代登高瞭望的地方,也是迎候天神之所,後世將道教寺院通稱為宮觀。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6-14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玄岳神工:武當山古建築群的道教建築美學探賾】

武當山古建築群實乃華夏建築史上一顆璀璨明珠,其營構之法深契道家"天人合一"之旨。明成祖敕建之時,以"北建故宮,南修武當"的宏大規模,將道教宇宙觀與堪輿術數完美熔鑄於層巒疊嶂之間。觀其整體佈局,恰似一幅立體太極圖:以金頂為天元,七十二峯為周天星宿,八宮二觀應和八卦方位,形成"萬山來朝"的宇宙微縮模型。

建築形制尤見玄機。紫霄宮重檐九脊,取"九五至尊"之意;南岩宮懸挑於絕壁,暗合"負陰抱陽"之理;淨樂宮五進院落,象徵五行相生。細考其斗拱作法,明間用九踩,次間七踩,盡間五踩,此乃【營造法式】"以陽數立極"的典型體現。梁架間"偷心造"與"計心造"的交替使用,更彰顯明代官式建築"禮樂相濟"的營造智慧。

裝飾藝術亦蘊含深意。現存129處建築中,琉璃構件多作玄色,應"玄武屬水"之說;彩繪圖案常見龜蛇纏紋,暗喻北方玄武星象。尤值稱道者,遇真宮三楹大殿的"一柱十二梁"奇構,以一根金柱承托十二架梁枋,既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又展現驚人的力學智慧。

此建築群最可貴者,在於其活態傳承。宮觀內現存明代銅鑄鎏金神像87尊,法器213件,永樂御製【道藏】12部,構成完整的道教文化生態系統。每日晨鐘暮鼓中的【玄天上帝贊】等道樂,猶存唐宋法曲遺韻,實為"有聲的建築,立體的音樂"。

今人觀武當古建,當識其三重境界:一為"技近乎道"的營造術,二為"象天法地"的宇宙觀,三為"道器相融"的生命力。此般營構智慧,非惟土木之功,實乃中華文明"究天人之際"的立體呈現。
隨緣隨喜 發表於 2025-7-29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太和玄岳:武當山古建築群的道教建築美學探賾】

武當山古建築群堪稱中國道教建築藝術的巔峯之作,其營建歷程貫穿唐、宋、元、明四朝,尤以永樂年間的皇家工程為集大成者。作為現存規模最宏闊、規制最嚴整的道教建築遺存,其價值不僅在於物質空間的營造,更在於完美詮釋了"道法自然"的哲學理念與"天人合一"的營造法則。

一、 玄帝道場的空間敘事
明代"北建故宮,南修武當"的國家工程,使武當建築群獲得"峭壁故宮"的美譽。其空間佈局嚴格遵循【真武經】所述玄武修道故事:自淨樂宮(出生地)至太和宮(飛升處)的六十裏神道,通過八宮二觀等節點建築,構成完整的修道敘事空間。這種將宗教典籍具象化為建築序列的手法,在世界宗教建築史上亦屬罕見。

二、 明代官式建築的範式意義
紫霄宮、玉虛宮等主體建築嚴格遵循【大明會典】規制,其歇山重檐、斗拱出跳、彩畫裝飾等做法,與北京故宮同期建築互為印證。值得注意的是,工匠在遵循官式的同時,創造性運用"懸挑""嵌岩"等手法,使建築與峭壁渾然一體。南岩宮龍頭香、復真觀一柱十二梁等傑作,堪稱明代營造技藝的活態標本。

三、 道教宇宙觀的物質呈現
建築群以金頂為"天闕",以五龍宮為"地戶",通過軸線組織形成"天—地—人"三重空間。各宮觀殿宇的藻井、須彌座、欄板等構件,普遍運用八卦、北斗、四象等道教符號。太和宮銅殿採用"鎏金仿木"工藝,其銅鑄榫卯結構暗合"金火既濟"的丹道思想,實為宗教義理與物質載體的完美融合。

四、 生態智慧的當代啟示
建築群依山就勢的佈局,充分體現"負陰抱陽""藏風聚氣"的風水理念。排水系統利用天然岩隙形成"九龍吐水"之態,宮觀院落多設"天井"調節微氣候。這種將人工構築服從自然肌理的智慧,對當代生態建築仍具重要參考價值。

今存129處遺構雖不及鼎盛時期之半,然其"五裏一庵十裏宮"的格局仍清晰可辨。這些歷經六百年風雨的瓊宮玉宇,不僅承載着道教建築的營造法式,更凝結着中國人對天地秩序的獨特理解。建議研究者可進一步關注其彩畫顏料、銅鑄工藝等非物質技藝的傳承,使這一人類共同遺產煥發新的生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