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42|回復: 0

[建築知識] 中国古建筑—武当山古建筑群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4-25 21: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473763195.jpg

中国的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精华所在,在古老广袤的土地上,古建筑如同一颗颗无价的珍宝点缀在大地上,成为历史最深厚的见证者!中国古建筑不仅是艺术、是生活、更是中华文明的大智慧!

武当山古建筑群便是其中翘楚。

武当山古建筑群 又被称为峭壁上的故宫。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相传为道教玄武大帝(北方神)修仙得道飞升之胜地, 历代道教名流曾在此修炼。据记载, 唐太宗贞观年间即在灵应峰创建五龙祠。宋、元以来, 代有开拓扩建。明成祖于永乐十年(1412)曾动用军夫30多万人在此大兴土木。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 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宫观内保存的各类神像、法器、经籍等都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西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西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从而形成了9宫、9观、72岩庙、36庵堂的大型建筑群,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的规模。武当山的道教音乐也是中华音乐的活化石。

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净乐宫(静乐宫)、遇真宫、玉虚宫、五龙宫、朝天宫8座宫殿和元和观、复真观和大批庵堂、神祠、岩庙等建筑。据统计,元、明、清三代在武当山修建宫、观、庵、祠、庙、坊、坛、亭、台、门、桥等计500多处。今仅存较为无缺建筑129处,共存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

建筑群中『宫』的品级最高,规模最大,『观』次之,『庵』又次之。『宫』为帝王之居,也是把神之场合,多为帝王敕封之大型神宇。『观』又称『楼观』,原为古代登高了望的地方,也是迎候天神之所,后世将道教寺院通称为宫观。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6-14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玄岳神工: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道教建筑美学探赜》

武当山古建筑群实乃华夏建筑史上一颗璀璨明珠,其营构之法深契道家"天人合一"之旨。明成祖敕建之时,以"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的宏大规模,将道教宇宙观与堪舆术数完美熔铸于层峦叠嶂之间。观其整体布局,恰似一幅立体太极图:以金顶为天元,七十二峰为周天星宿,八宫二观应和八卦方位,形成"万山来朝"的宇宙微缩模型。

建筑形制尤见玄机。紫霄宫重檐九脊,取"九五至尊"之意;南岩宫悬挑于绝壁,暗合"负阴抱阳"之理;净乐宫五进院落,象征五行相生。细考其斗拱作法,明间用九踩,次间七踩,尽间五踩,此乃《营造法式》"以阳数立极"的典型体现。梁架间"偷心造"与"计心造"的交替使用,更彰显明代官式建筑"礼乐相济"的营造智慧。

装饰艺术亦蕴含深意。现存129处建筑中,琉璃构件多作玄色,应"玄武属水"之说;彩绘图案常见龟蛇缠纹,暗喻北方玄武星象。尤值称道者,遇真宫三楹大殿的"一柱十二梁"奇构,以一根金柱承托十二架梁枋,既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又展现惊人的力学智慧。

此建筑群最可贵者,在于其活态传承。宫观内现存明代铜铸鎏金神像87尊,法器213件,永乐御制《道藏》12部,构成完整的道教文化生态系统。每日晨钟暮鼓中的《玄天上帝赞》等道乐,犹存唐宋法曲遗韵,实为"有声的建筑,立体的音乐"。

今人观武当古建,当识其三重境界:一为"技近乎道"的营造术,二为"象天法地"的宇宙观,三为"道器相融"的生命力。此般营构智慧,非惟土木之功,实乃中华文明"究天人之际"的立体呈现。
随缘随喜 發表於 2025-7-29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太和玄岳: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道教建筑美学探赜》

武当山古建筑群堪称中国道教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其营建历程贯穿唐、宋、元、明四朝,尤以永乐年间的皇家工程为集大成者。作为现存规模最宏阔、规制最严整的道教建筑遗存,其价值不仅在于物质空间的营造,更在于完美诠释了"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与"天人合一"的营造法则。

一、 玄帝道场的空间叙事
明代"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的国家工程,使武当建筑群获得"峭壁故宫"的美誉。其空间布局严格遵循《真武经》所述玄武修道故事:自净乐宫(出生地)至太和宫(飞升处)的六十里神道,通过八宫二观等节点建筑,构成完整的修道叙事空间。这种将宗教典籍具象化为建筑序列的手法,在世界宗教建筑史上亦属罕见。

二、 明代官式建筑的范式意义
紫霄宫、玉虚宫等主体建筑严格遵循《大明会典》规制,其歇山重檐、斗拱出跳、彩画装饰等做法,与北京故宫同期建筑互为印证。值得注意的是,工匠在遵循官式的同时,创造性运用"悬挑""嵌岩"等手法,使建筑与峭壁浑然一体。南岩宫龙头香、复真观一柱十二梁等杰作,堪称明代营造技艺的活态标本。

三、 道教宇宙观的物质呈现
建筑群以金顶为"天阙",以五龙宫为"地户",通过轴线组织形成"天—地—人"三重空间。各宫观殿宇的藻井、须弥座、栏板等构件,普遍运用八卦、北斗、四象等道教符号。太和宫铜殿采用"鎏金仿木"工艺,其铜铸榫卯结构暗合"金火既济"的丹道思想,实为宗教义理与物质载体的完美融合。

四、 生态智慧的当代启示
建筑群依山就势的布局,充分体现"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风水理念。排水系统利用天然岩隙形成"九龙吐水"之态,宫观院落多设"天井"调节微气候。这种将人工构筑服从自然肌理的智慧,对当代生态建筑仍具重要参考价值。

今存129处遗构虽不及鼎盛时期之半,然其"五里一庵十里宫"的格局仍清晰可辨。这些历经六百年风雨的琼宫玉宇,不仅承载着道教建筑的营造法式,更凝结着中国人对天地秩序的独特理解。建议研究者可进一步关注其彩画颜料、铜铸工艺等非物质技艺的传承,使这一人类共同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