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26|回復: 0

[塔] 江西赣南的风水塔,造型建材明明都那么普通,为什么特别有意义? ...

[複製鏈接]
浩然文史 發表於 2022-8-31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修塔之事不可缓也』。长期以来,中国人特别爱也特别重视修塔。中国人怀念祖先会修塔,为『望旱涝』也会修塔。总之,中华民族的的确确是一个喜爱修塔的民族。当然,中国之大,世事盖难尽也,就算这修塔一事在中国不同地区都有其独特之处,并非千篇一律。其中,位于赣南地区的『风水塔』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江西赣州到处都是的风水塔

江西赣州到处都是的风水塔

一、赣南的风水塔

赣南的范围大约就是如今整个赣州市,而在明清时期,赣南之范围则大约为赣州府、南安府以及宁都直隶州三地。赣南地区是客家人重要的聚集地,大量人口出于躲避战乱等目的,纷纷从北方河洛等地迁到南方,最终在赣南等地汇聚,形成了一支吃苦耐劳、和善友好的客家民系,因有『十家九客』之说。大量北人南迁的同时,带来了他们的一些行为方式,修塔就是其中之一。当然,修塔这一行为也逐渐与赣南本地的强势文化相融合,并在融合中求发展,形成了赣南地区独特的塔景观。

客家风景

客家风景

客家风景

风水信仰是赣南地区的独特文化,其已根植于赣南人民心中七八百年之久。中国人是很相信风水的,风水最早传入赣南应始于唐末,当时的风水大师、形势派开创者杨筠松在赣南地区招收弟子,宣传其风水思想,遂使得风水信仰开始在赣南地区流传开来。

两宋之际,赣南有著名风水先生赖布衣,其足迹遍布华南各地,至今仍有影响,香港甚至还专门拍摄过一部电视剧〖赖布衣〗,赣南地区的定南县也专门修建了一座『布衣塔』来歌颂他的功德。

布衣塔-江西著名的风水塔

布衣塔-江西著名的风水塔

布衣塔

到了明代,赣南风水信仰已是全国闻名,这时还出现了号称『中国风水第一村』的三僚。明朝永乐五年,三僚的风水师廖均卿曾经从政,受命为徐皇后寻找墓地。嘉靖十五年,三僚的廖文政、曾邦旻又被选中,为世宗择地以建皇陵。些都是赣南风水信仰兴盛的重要例证。

正是由于赣南风水的兴起,使得赣南修塔逐渐受到风水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水塔。

锁江楼塔

锁江楼塔

二、何为风水塔

风水塔,由其名而观之便知是受风水信仰影响而建成的塔。塔所修建的地方必须要有好的风水,简单来说,就是必须要择一块所谓的『风水宝地』作为塔的地基,那怎样的地方才算『风水宝地』呢?赣南各县志中多用『山水环抱,一望平衍』,『凭眺桑麻,烟火尽入楼中』,『雾峰峻峭,旺气凝涵』等语句来描绘宝地,有时也用『蛤蟆形』、『笔架形』等词汇来描述。总之『风水宝地』形式多样,根本上是由风水师凭借自身所学来判断哪一块为风水宝地。

赣州的风水宝塔:玉虹塔

赣州的风水宝塔:玉虹塔

赣州的风水宝塔:玉虹塔

修建风水塔最注重的是凭风水来选址,但似乎修塔的人们唯一看重的也只是凭风水来选址这一点。赣南风水塔的造型,其实大多为无平座、无大台基的楼阁式塔,并没有什么奇异之处,而且许多风水塔根本不能登临,只能在外而观之,不能『身临其境』。另外,塔的规模一般较小,建造所用的材料也一般,因此出现了塔『屡修屡毁』的现象。由此观之,赣南的风水塔似乎没有什么独特之处,那为何它会被赣南人民广泛修建呢?

三、风水塔因何而建

明清时期,风水塔在赣南地区开始被广泛地修建,各州县都建起了各式的风水塔,现存明清时期所建的风水塔就有43座,如果加上已消失的风水塔,数量恐怕还会更多。明清时期修这么多风水塔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难道是为了地主士绅们观赏游玩所用?显然不是,正如上文所说,塔的建筑构造比较简陋,如果是为士绅们『附庸风雅』之需,肯定不会这般简陋。那原因为何?实际上,这和赣南人民希望本地『文风蔚然四起』,『科举兴』的期盼有着紧密的关联。

江西风雷塔

江西风雷塔

江西风雷塔

『造风水,兴科举』被赣南人认为是两个前后呈现因果关系的事件,造完风水之后便可使得科举大兴。正因此,风水塔被大规模修建。

唐宋时期,赣南地区一直都是『化外之地』,地广人稀,刁民集聚,民风剽悍。甚至赣南多次出现对抗中央,割据地方的现象,如唐末谭全播、卢光稠,元末的熊天瑞等割据势力。正是在这样一个混乱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朝廷很难有效地对此地进行控制,赣南人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不高,更多的则是匪患盗贼隐匿于赣南深山密林之中与朝廷作对。

但明以来,随着闽粤之民『倒迁入赣』等因素影响,赣南地区人口数量不断上涨,另外由于高产耐旱作物被引入,促进了山地开发,让赣南经济不断发展。而且,明王朝还加强了对赣南地区的管理,设立了南赣巡抚,任命王阳明等人清剿匪患,肃清治安。在此过程中,阳明心学也在赣南广泛传播,这让赣南文风愈起,也让赣南成为阳明心学的一大圣地,因此便就有了『赣南为阳明学之兴盛之地』这一说法。

江西临川 风水塔

江西临川 风水塔

江西临川 风水塔

时过境迁,在各种因素交汇影响下,原属『化外之地』的赣南,逐渐被朝廷控制与教化,赣南人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正是基于认同感的加强,赣南人士想要尽快进入国家统治阶层的情感日益急切,以便为自己也为家族甚至为整个地区谋利益,科举便成了这些人可资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现实很骨感,明清两代,赣南地区的科举并不兴旺,相比于同省的饶州、抚州等地都相差甚远。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让赣南民众不得不寻找一些超自然的方法,于是在明清时期,风水塔便被大量修建出来,以寄托人们对赣南科举兴旺的美好念想

赣南各县志的编撰人员们声称,这风水塔被修建后,果然是效果立显,不久赣南地区就『风气秀发,人文振起』,『登科者相继而起』。但是实际上,效果并不如这些官员们所言那般美好。有明一朝,江西中进士者有2719人之多,占全国进士总人数的11%,可以说是江西科举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之一,但是不幸的是,赣南地区的赣州府和南安府的进士总人数却只有可怜的49人,还不到赣中吉安府818进士人数的零头。可见风水塔并未起到『兴科举』的作用。既然无用,那为何风水塔在明清时还会被广泛修建呢?笔者认为除了蕴含着赣南人民对本地科举大兴的愿望之外,还表达了人们内心之中的一种无奈、彷徨之感。

【文史君说】

赣南的风水塔寄托着赣南人民追求科举繁荣的希望,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增强。赣南风水塔建造简朴,但它不只是一座座朴素的塔,它还是传承赣南人民思想精神的文化坐标,反映着赣南『由乱到治』的历史物证,可谓意义深远。在大力宣扬『科教兴国』思想的今天,赣南的风水塔不应被忘记,更应该被宣扬,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对科举兴盛、文脉繁荣的美好追求。

参考文献

黄志繁:〖明代赣南的风水、科举与乡村社会『士绅化』〗,〖史学月刊〗2005年第11期。

(作者:浩然文史·重振丁坊)

从头再来 發表於 2025-6-22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赣南风水塔的文化形塑与精神意蕴探赜》

赣南风水塔之特殊意义,实为中原文明南迁与赣闽粤边区地理人文相互涵化的文化结晶。其看似朴拙的形制背后,暗藏中国风水形法派"喝形取象"的深层智慧。杨筠松《撼龙经》所言"观形察势,认气寻龙"的理论范式,在赣南塔群的空间布局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从建筑形制观之,赣南风水塔多取"文峰塔"形制,暗合《鲁班经》中"凡造文笔峰,要合三吉六秀"的营造法度。其八角形制对应八卦方位,层数多取七级以应北斗,这种"象天法地"的建构思维,正是《周易》"仰观俯察"思想的空间实践。宁都"水口塔"以砖木结构暗合五行生克,塔身收分曲线契合"生气盘旋"的风水要义,看似寻常的建材实为"就地取法"的生态智慧。

就文化功能而言,这些塔楼构成了客家人"山水认同"的精神坐标。三僚村廖氏《阳宅要诀》记载:"塔镇水口,关锁堂局",道出了风水塔作为"文化景观"的双重属性。南康"文峰塔"既补地势之缺,又寄寓"兴文运"之愿;定南"布衣塔"既纪念先贤,又暗合"消煞纳吉"之功。这种"一塔多义"的特征,正是儒道思想在物质载体上的融合显现。

从历史维度考察,明清时期赣南"一邑九塔"的营造盛况,折射出客家移民的文化调适策略。据《赣州府志》载,正德年间南安府"修塔以镇蛟患",实为北方镇水传统与南方山地灾害应对的创造性结合。而兴国"三元塔"的修建过程,更见证着风水师"消砂纳水"的堪舆技艺如何转化为集体记忆。

这些朴拙砖塔之所以超越物质存在,在于它们构成了"文化地理标识系统":既是杨公风水理论的物质载体,又是客家人"在地化"的身份象征,更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空间叙事。其意义不在形制之奇,而在以简驭繁地凝聚着迁徙族群对"安居乐业"的精神诉求,这正是《宅经》"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的生动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