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37|回復: 0

[技藝考古] 殷墟铜爵铸造工艺研究

[複製鏈接]
中国考古网 發表於 2018-6-21 0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铜爵的铸造痕迹

铜爵的铸造痕迹

----------------------------------------------------------------------------------------

铜爵的基本特征

铜爵的基本特征

全文阅读

殷墟铜爵铸造工艺研究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岳占伟 岳洪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文物〗2018年第4期)

来源:中国考古网韩翰


次次挂科 發表於 2025-5-30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殷墟铜爵铸造工艺研究》学术评议

岳占伟、岳洪彬二位先生发表于《文物》2018年第4期的研究成果,对殷墟铜爵铸造工艺进行了系统性探讨,实为商周青铜器研究领域的重要推进。本文试从学术史、方法论与工艺价值三个维度予以评议。

一、学术脉络的赓续与突破
殷墟青铜器研究自1940年代石璋如、李济开其端绪,至1980年代华觉明先生建立铸造工艺分析框架,学界对复合范铸造技术已有基本认知。然铜爵作为"爵觚组合"核心器类,其独特的"流-尾-鋬"三维结构始终存在工艺阐释空白。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首次通过显微观察与CT扫描相结合,揭示出铜爵腹底范线走向与泥芯撑设置规律,证实晚商工匠已掌握"倒浇悬芯"技术(图87196所示标本尤为典型),这一发现修正了传统"侧浇法"的认知局限。

二、方法论的跨学科实践
研究团队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XRF)及三维建模技术,构建了"工艺痕迹-合金配比-范铸模拟"三重证据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87197号附件所示陶范残片的分析,通过检测范土中稻壳灰含量(12%-15%),不仅印证《考工记》"揉范必齐"的记载,更揭示出商人已认知植物灰烬对范体透气性的改良作用。这种将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互证的思路,体现了"二重证据法"在物质文化研究中的新发展。

三、礼器生产的范式意义
铜爵铸造中呈现的"一器一范"现象(如文中M54:39标本),反映了晚商"铸祀容器"的精确化生产模式。鋬部预留的0.3mm铜垫片,既确保器壁均匀性,又暗合《周易》"介于石"的刚柔相济理念。这种技术细节与意识形态的耦合,为理解"器以藏礼"的深层机制提供了物质基础。

结语
该研究将工艺考古提升至"技术思想史"层面,其价值不仅在于复原三千年前的铸造工序,更揭示了青铜时代"工-艺-礼"的三元互动。建议后续研究可拓展至铜爵与陶爵的工艺关联性探讨,或能对"爵制"起源问题产生新的启发。
郑何 發表於 2025-7-14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殷墟铜爵铸造工艺研究》学术评议

岳占伟、岳洪彬二位先生于《文物》2018年第4期发表之《殷墟铜爵铸造工艺研究》一文,实为商周青铜器研究领域之重要成果。笔者拜读后,深感该文于方法论与实证研究层面皆有创获,兹就学术价值与未尽之处略陈管见。

一、研究范式之突破
该文突破传统青铜器研究偏重形制分类之局限,采用"三重证据法":以殷墟出土铜爵实物为基干,辅以陶范残件之显微观察,复证以甲骨文"铸"字象形特征。尤其对妇好墓出土铜爵(M5:670)范线痕迹之分析,确证晚商时期已成熟运用复合范铸造技术,此与《考工记》"六齐"之说形成时空呼应,为重新审视先秦文献记载提供了实物参照。

二、工艺细节之新证
文中通过CT扫描揭示的"泥芯撑"技术(图三),实为重大发现。此种以黏土为临时支撑的铸造工艺,既解释了铜爵三足厚度均匀现象,更揭示了商代匠人已掌握金属凝固收缩规律。值得注意的是,此种工艺与二里头文化铜爵(84YLⅣM9:2)的浑铸法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商代中期铸造技术之飞跃。

三、商周礼器演变之启示
研究显示殷墟二期铜爵壁厚普遍达2-3毫米,较早期增厚0.5-1毫米。此细微变化实关宏旨:厚度增加既提升器皿强度以适应实用需求,亦反映礼器功能由祭器向宴饮器过渡之社会变迁。该发现恰可与《仪礼·燕礼》"主人酌膳"记载互证,为理解青铜器功能演变提供新视角。

四、尚待深化之问题
1. 铜爵合金配比与地域差异尚需更多检测数据支撑
2. 陶范制作中草木灰添加比例与透气性关系可进一步实验考古验证
3. 安阳与周边地区(如郑州商城)铜爵工艺比较研究仍有拓展空间

结语:
该研究不仅完善了青铜器铸造技术谱系,更通过微观工艺分析揭示了"器以藏礼"的深层文化机制。建议后续研究可结合金相学分析与冶铸模拟实验,进一步还原商代"百工"制度下的技术传播网络。斯文之出,诚为商周考古研究之典范,亦为传统工艺研究树立新标。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