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62|回復: 0

[诗词赏析] 【诗词】【和友人伤歌姬】—【唐】温庭筠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4-23 1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和友人伤歌姬】—【唐】温庭筠

【和友人伤歌姬】—【唐】温庭筠

和友人伤歌姬

【唐】温庭筠

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更能何事销芳念,亦有浓华委逝川。一曲艳歌留婉转,九原春草妒婵娟。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

【和友人伤歌姬】—【唐】温庭筠

【和友人伤歌姬】—【唐】温庭筠

作者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注释

怆(chuǎng)然:悲伤貌。

月终圆:一本作『月须圆』。

芳念:怀念佳人的念头。

浓华:浓香艳丽的花朵,此处喻指佳人。

委逝川:原指随川流而去。此处喻指去世。

『一曲』句:故有乐曲〖艳歌行〗和〖宛转歌〗,然而此处未必实指,应是泛指佳人婉转动听的歌声。

九原:原指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此处泛指一般墓地。

婵娟:姿态美好貌,借指美女、佳人。

王孙:贵族子孙,此处借指飞卿的友人。

赏析

作者友人歌姬去世,此诗为劝慰友人而作。首句谓月缺花残乃人间既不可避免又常有之事,不必过度伤心,次句是宽慰友人之语。三句谓自己能理解友人,诚无他事可阻止友人伤悼歌姬之念,然而落花随川流东去亦是常有之事,不独歌姬独亡。五六句赞美歌姬,谓便是墓草也应嫉妒其婉转之歌声和婵娟之美色,同时也表达了飞卿对歌姬『委逝川』的同情和怜惜。末二句谓友人当节哀,自古多情之人哀伤过度,除自损外,对亡人实无益处,况且亡人于九泉之下亦未必愿意看到未亡人因过分哀伤而自损的结果。 全诗以劝慰为主,其间穿插对歌姬的赞美与同情是为了把自己与友人划为同类,使友人觉得飞卿亦真为佳人『委逝川』而悲痛。众所周知,同病之人往往可以互怜,同病之人互相劝慰的言语往往也比局外人的话更能触动人心,飞卿如此写,大概有此目的。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7-22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温庭筠〈和友人伤歌姬〉中的劝慰美学与生命哲思》

温庭筠此诗以"月缺花残"起兴,实为晚唐悼亡诗之典范。其劝慰艺术非止于常情,更暗含庄禅哲思。"花须终发月终圆"之句,表面劝人顺应自然,实则化用《周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循环宇宙观,较之单纯说理更具哲学深度。

诗中"浓华委逝川"意象值得玩味。此句既承《论语》"逝者如斯"的经典喻象,又暗合佛教"诸行无常"之谛。温氏将歌姬之逝与落花流水并置,非为消解死亡之重,恰是以自然法则重构生命意义。其用典之妙,在于使个体悲剧获得宇宙层面的观照。

艺术表现上,温庭筠展现"花间派"本色。"九原春草妒婵娟"运用拟人手法,使无情墓草顿生妒意,此等想象实源于《楚辞·招魂》传统。而"艳歌婉转"与"春草婵娟"的意象并置,形成声色交织的审美空间,恰是其"秾艳精致"诗风的典型体现。

末联"自古多情损少年"之劝,表面似老生常谈,细究却见深意。温氏将"多情"与"少年"并提,暗指此为生命特定阶段的必然困境。其劝慰之效,非因否定情感价值,而在揭示情感与生命的辩证关系——正如其在《菩萨蛮》中所言"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这种对生命局限的认知,反而成就了情感的超越性。

此诗真正的文学史价值,在于将宫体诗的闺怨传统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沉思。温庭筠以词笔为诗,在绮丽表象下注入哲思,实为晚唐诗歌由唯美向内省转型的重要标志。其劝慰艺术之高明,正体现在用艳笔写哀思,最终达到"哀而不伤"的审美境界。
奚美 發表於 2025-7-30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温庭筠〈和友人伤歌姬〉中的生命观照与抒情策略探析》

温庭筠此诗以"月缺花残"起兴,诚如《文心雕龙》所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其劝慰之道深得《礼记·檀弓》"丧不虑居"之旨。诗中"花须终发月终圆"暗合《周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循环哲学,较之李白"天地者万物之逆旅"的豁达,更显温氏特有的细腻慰藉。

温庭筠将死亡喻为"浓华委逝川",此中意象可追溯至《论语》"逝者如斯"的典故,然其创新在于将艳丽的"浓华"与永恒的"逝川"并置,形成强烈的美学张力。考《花间集》中温词多用"香销""玉委"之语,可见此乃其惯用修辞策略。诗中"九原春草妒婵娟"一句尤见匠心,《诗经·小雅》有"蓼蓼者莪"之悲,而温氏反用其意,使无情草木生妒,较之李贺"幽兰露,如啼眼"的直写,更显婉曲深沉。

就抒情结构而言,此诗遵循"起承转合"之法度。首联破题,颔联以"销芳念"承接,颈联转写歌姬才貌,尾联合于劝诫。这种结构在唐代悼亡诗中颇为典型,然温氏特出之处在于将艳情与哲理熔铸一炉。其"自古多情损少年"之论,表面劝友,实为自况。考《旧唐书》本传载其"士行尘杂"之评,可知此语实含身世之慨。

诗中"艳歌婉转"的描写,折射出晚唐乐妓文化的特质。据《教坊记》所载,当时歌姬多通晓《宛转歌》等曲调,温庭筠以"婉转"状其声,以"婵娟"绘其貌,正是时代审美趣味的体现。其劝慰策略之高明,在于先以"同病相怜"的姿态建立情感共鸣,再导以理性之思,此中深得《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抒情传统。

此诗虽为劝慰之作,然其价值不止于应酬。在晚唐"夕阳无限好"的集体情绪中,温庭筠以秾丽之笔写永恒之思,将个体感伤升华为对生命无常的普遍观照。其艺术成就,恰如陆机《文赋》所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有限的七律篇幅中,完成了对生命哲理的深刻诠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