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53|回覆: 1

[詩詞講座] 詩詞學堂:填詞開個好頭有技巧,想知道你就來

[複製鏈接]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5-13 08: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詩詞學堂:填詞開個好頭有技巧,想知道你就認真讀

詞的起調、發端要『工』。要象園林的門扉,使人一推開便能窺見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覽無餘,這樣才能引起一定要走進去、看下去的濃厚興趣。宋詞中有一些比較常見而又有特色的開頭:

一、造勢

開門見山,直陳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詞的主旨或概括詞的內容。單從詞句上看似乎平淡無奇,實似引弓待發,往往筆鋒一轉,便如懸崖飛瀑,一瀉而下。稱之為『造勢』。

這種方法不單豪放派詞人指陳時事、言志詠懷時常常使用,就是婉約派的抒情作品也不乏其例。

柳永是很擅長鋪敘的,他寫錢塘一帶壯麗景色和杭州繁華生活的名作【望海潮】,便有一個似乎頗為平直的開頭: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象散文一樣直陳而出,粗筆勾勒了全詞所寫對象的輪廓。接着鏡頭由遠而近,寫全景、寫江湖、寫市廛、寫西湖、寫遊客,便都有了一條貫穿的主線,使讀詞者不能中輟。同時,作者先抹一粗筆,接着再皴染着色,精描細畫,吟出『煙柳畫橋,風簾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樣精煉秀麗的名句,粗細相映,韻味更顯豐厚。

有時開頭雖全用平常詞句,組織起來卻顯得奇特豪邁。如劉過的【沁園春】(寄辛承旨):

斗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

使入一讀便好象聽到了詞人的朗笑,摸到了詞人的脾性。接着,筆鋒突轉,平空請出白居易等三位歷史人物,傳聲肖形,借古人之言,表自己之志,全用賦法而帶有很濃的浪漫主義色彩。如果沒有開頭那樣一個開門見山的起句,後文就會顯得平淡了。

二、造境

由寫景入手,先造出一個切合主題的環境,然後因景生情,依景敘事,帶出詞的主體部分來。稱之為『造境』。

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起手先畫出一幅春江靜秀和平的風景畫:山前飛着白鷺,水底游着鱖魚,多麼自由而恬靜啊!這樣的開頭正是給下文以漁父自況的作者出場造成一個典型的環境;作者也用這個環境寄寓自己要求超脫現實的思想感情。

寫景為的是寫情,是蒼莽闊大還是靜謐偏狹,全由主題需要決定。同是寫秋景,范仲淹的【蘇幕遮】寫的是羈旅思親,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這樣的非常洗鍊地描繪出一個寂寞、雕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產生羈旅難熬、心情調悵的感覺。辛棄疾的【水龍吟】主題宏大得多,他的開頭是: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多麼廣闊的江南秋景,我們感到的是闊大蒼鬱而不是淒涼孤寂,因為只有這樣的境界才切合作者寬闊的胸懷,才包容得了作者在詞中寄寓的那種壯志難酬的激憤。

三、造思

先設一問,或點出題意,或造一懸念,引入深思,使入急於要看下去。然後以答語形式引出詞的主體。這是詞人常用的一種開頭方式,是渭『造思』。有時,先用一個反問句,明退暗進,隨即把正意推出,有如引弓發丸一般。如: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重無數。

(歐陽修【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

(李清照【臨江仙】)

這兩段都是先用一個特指句開頭,說是『特指』,其實答案已隱含其中(煩惱無盡,庭院深深),因而下文都不正面作答,而用腸斷、春歸寫出相思、悵恨,用柳煙、霧閣象徵深院濃愁,意境比直陳深了許多。

這種以問開頭的手法,比較適用於表達細膩的感情,但名手也能用來表現豪放的精神。例如:

三十三年,今誰存者?算只君與長江。

(蘇軾【滿庭芳】)

問語似乎平常,答語卻出人意外,一問一答特別顯得深情而豪邁。清鄭文焯評他是以『健句八詞,更奇峰突出』。

再比如: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雲猜是汝。

(辛棄疾【王樓春.戲賦雲山】)

出語便很奇特,答語又故意含混,確能使人仿佛面對雲峰,有神奇怪異變幻莫測之感。

華韻點評:

任何技巧都不如花時間去熟讀各種古典詩詞:唐詩三百首宋詩一百首樂府詩集曹操詩集

一葦之杭 發表於 2025-4-25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詞體起調之要義與技法芻議】

詞之為道,起調尤重。昔張炎【詞源】論制曲云:"作慢詞看是甚題目,先擇曲名,然後命意。"此中"命意"二字,實已暗含起調之樞機。今就宋詞經典析之,起調之法大端有二,然其間精微處,尤當深味。

一曰"造勢法",貴在氣脈貫通。柳七【望海潮】起句"東南形勝",看似平直,實得【文心雕龍】"首唱榮華"之妙。此等起法,猶如書法逆鋒入紙,先立骨格而後施渲染。稼軒【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更見雄渾氣象。然須注意,豪放非粗率,直陳中自有頓挫之致。如劉改之【沁園春】起調三句,酒氣淋漓中暗藏"突轉法",此正得韓愈【送董邵南序】"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之遺意。當代詞家每效此法,往往徒得叫囂之態,失其沉鬱之致,可不慎歟?

二曰"造境法",要在情景相生。張志和【漁歌子】以白鷺鱖魚起興,深得【詩經】比興之旨。此中妙處,在"不即不離"四字。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三句,以秋色連波造境,較之溫庭筠"梳洗罷"之閨閣氣象,別見沉雄。然造境非寫景,當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今人習此,常犯二病:或景語堆砌而情志不彰,如七寶樓台眩人眼目;或情景割裂,如油浮水面。此皆未解"意與境渾"之三昧。

此外猶有數法可資參酌:晏小山"夢後樓台高鎖"之倒敘法,周清真"並刀如水"之特寫法,李易安"尋尋覓覓"之疊字法,皆各臻其妙。然萬變不離其宗,總須以"立意為要"。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發端重筆",即此之謂。今人填詞,往往急於逞才,起調或纖巧過甚,或平衍無力,皆因未明"蓄勢"之道。須知起調如弈棋布局,既要見得大勢,又須留有餘地。

要之,詞之起調猶龍之首,當其昂首雲際,已具騰驤之勢。學者當於古人名作中細參消息,既得法度,復求變化,庶幾可入倚聲之堂奧。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7-22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詞體起調之藝術建構與審美張力】

詞之為道,重在發端。沈祥龍【論詞隨筆】有云:"詞起結最難,而結尤難於起。"然則起調若工,全篇皆活。今觀宋賢名作,其發端之法,要在造勢與造境二端,實則殊途同歸,皆以瞬間構建審美期待為要義。

一、造勢之法,實乃氣韻先聲
【樂府指迷】謂:"發端不可泛入閒意。"柳永【望海潮】以地理志筆法開篇,"東南形勝"三句看似平實,實則以"繁華"二字為詞眼,如圍棋置子,先布大勢。此種筆法源自漢賦"述行序志"傳統,以宏觀敘事牽引微觀描寫。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其"全章精粹,所詠瞭然在目",正謂此等起調能立主腦、攝全神。至若劉過【沁園春】"斗酒彘肩"之句,看似粗豪,實暗合【史記·項羽本紀】"斗酒彗肩"典故,以俠氣破空而來,為後文"三賢對話"的戲劇性場景預設伏脈。此種起法,猶如書法逆鋒起筆,表面張揚跳脫,內里法度森嚴。

二、造境之妙,在乎意象經營
張志和【漁歌子】以"西塞山前"造境,深得謝靈運山水詩"興會標舉"之髓。其白鷺、鱖魚意象組合,暗含【莊子】濠梁之趣,非徒寫景,實為隱逸人格之具象化。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起調,化用江淹"日暮碧雲合"而翻出新境,以色彩學原理構建蕭瑟氛圍:碧天之冷與黃地之暖形成視覺對沖,"寒煙翠"三字更以通感手法完成情感投射。至若稼軒"楚天千里"之句,其空間建構明顯師法李白"楚水清若空"的誇飾手法,但以"秋無際"三字注入時代悲慨,將地理空間轉化為心理空間,此乃以造境為造勢之高境。

三、起調藝術的現代啟示
當代詞創作中,起調尤需注意三重維度:其一,聲律維度,平仄安排要如【詞源】所云"務頭須響";其二,意象維度,須符合作品整體情感基調;其三,接受維度,當考慮現代讀者的審美習慣。王國維【人間詞話】強調"詞以境界為最上",而境界之營造,往往始於發端數語。試比較李清照"尋尋覓覓"的吞咽式起法,與蘇軾"大江東去"的爆發式起法,可見起調實為詞人藝術個性的首次亮相。

要之,詞之起調既是技術更是心法。張炎【詞源】論制曲云:"作慢詞看是甚題目,先擇曲名,然後命意。"起調之工,正在於對詞體本質的深刻把握——它是瞬間的藝術,更是留白的藝術。當代創作者若能參透古人"咫尺萬里"的起調智慧,自能在方寸之間展現乾坤氣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