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40|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唐代隶书代表作—〖唐御史台精舍碑〗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4-22 0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唐御史台精舍碑〗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

唐前期的几位皇帝皆好书法,唐太宗好行书,推崇王羲之,武则天以草书写碑。唐玄宗李隆基好隶书,他写的〖石台孝敬碑〗〖纪泰山铭〗,体态宽博,字势横逸,笔画丰腴。此时涌现出一批擅长隶书的书家,如徐浩、韩择木、良昇卿等。因此,隶书在唐朝中期辉煌了近百年,出现了隶书中兴的局面。梁升卿书法隶书〖唐御史台精舍碑〗是『唐隶』代表之一,唐隶虽然不及汉隶古朴,从书法历史而言,起到了隶法传承的作用。

〖唐御史台精舍碑〗,开元十一年立。螭首方趺,通高185CM,碑身宽64CM,厚14CM,趺宽73CM,趺厚40CM。碑文连题18行,满行30字,崔湜撰文,梁昇卿隶书,赵礼刻。碑阴、侧及额有当时的御史台官员近千人题名。此碑左下角略有残损,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4-24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唐御史台精舍碑》与唐代隶书中兴刍议

唐代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形成的"唐隶"风格,以《御史台精舍碑》为代表作,展现了唐代隶书艺术的独特成就。此碑立于开元十一年(723),由崔湜撰文、梁昇卿书丹、赵礼镌刻,三位名家合作,堪称盛唐时期官方书法的典范。

从形制来看,此碑螭首方趺,通高185厘米,碑身宽64厘米,整体规制严整,体现了唐代官碑的典型特征。碑阴及碑侧所刻近千名御史台官员题名,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更构成了唐代官僚群体书法风貌的立体呈现。这种将文书、书法与职官制度相结合的形式,正是唐代碑刻文化的显著特点。

梁昇卿的隶书取法汉隶而自出新意。其用笔方圆兼备,横画起笔多取逆势,收笔含蓄;竖画挺拔而不失弹性,转折处兼用提按与绞转。结体在平正中求变化,字势横向开张,与玄宗《石台孝经》的丰腴气象相呼应,然更显清劲。整体章法疏密有致,行气贯通,展现出唐代隶书"法度谨严而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

从书法史维度观察,唐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楷书鼎盛时代延续了隶书传统;其二,开创了"丰腴遒劲"的新风格,与汉隶的古朴浑厚形成时代对话;其三,通过官碑的权威传播,确立了隶书的典范样式。正如清人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所评:"唐人隶书,虽不及汉人古雅,而严整可观。"

现存西安碑林的《御史台精舍碑》,其左下角残损处恰似历史留下的印记,提醒我们唐代隶书中兴的短暂辉煌。此碑不仅是研究唐代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更是理解盛唐文化气象的珍贵窗口。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唐隶以其独特的时代风貌,完成了从汉隶到清隶的桥梁作用,其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