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37|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唐代隸書代表作—【唐御史台精舍碑】

[複製連結]
+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4-22 0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唐御史台精舍碑】

在書法發展史上,唐代是晉代以後的又一高峯,在真、行、草、篆、隸各體書中都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書家,真書、草書的影響最甚。

唐前期的幾位皇帝皆好書法,唐太宗好行書,推崇王羲之,武則天以草書寫碑。唐玄宗李隆基好隸書,他寫的【石台孝敬碑】【紀泰山銘】,體態寬博,字勢橫逸,筆畫豐腴。此時湧現出一批擅長隸書的書家,如徐浩、韓擇木、良昇卿等。因此,隸書在唐朝中期輝煌了近百年,出現了隸書中興的局面。梁升卿書法隸書【唐御史台精舍碑】是『唐隸』代表之一,唐隸雖然不及漢隸古樸,從書法歷史而言,起到了隸法傳承的作用。

【唐御史台精舍碑】,開元十一年立。螭首方趺,通高185CM,碑身寬64CM,厚14CM,趺寬73CM,趺厚40CM。碑文連題18行,滿行30字,崔湜撰文,梁昇卿隸書,趙禮刻。碑陰、側及額有當時的御史台官員近千人題名。此碑左下角略有殘損,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唐御史台精舍碑】

+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4-24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唐御史台精舍碑】與唐代隸書中興芻議

唐代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形成的"唐隸"風格,以【御史台精舍碑】為代表作,展現了唐代隸書藝術的獨特成就。此碑立於開元十一年(723),由崔湜撰文、梁昇卿書丹、趙禮鐫刻,三位名家合作,堪稱盛唐時期官方書法的典範。

從形制來看,此碑螭首方趺,通高185厘米,碑身寬64厘米,整體規制嚴整,體現了唐代官碑的典型特徵。碑陰及碑側所刻近千名御史台官員題名,不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更構成了唐代官僚群體書法風貌的立體呈現。這種將文書、書法與職官制度相結合的形式,正是唐代碑刻文化的顯著特點。

梁昇卿的隸書取法漢隸而自出新意。其用筆方圓兼備,橫畫起筆多取逆勢,收筆含蓄;豎畫挺拔而不失彈性,轉折處兼用提按與絞轉。結體在平正中求變化,字勢橫向開張,與玄宗【石台孝經】的豐腴氣象相呼應,然更顯清勁。整體章法疏密有致,行氣貫通,展現出唐代隸書"法度謹嚴而氣韻生動"的審美追求。

從書法史維度觀察,唐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在楷書鼎盛時代延續了隸書傳統;其二,開創了"豐腴遒勁"的新風格,與漢隸的古樸渾厚形成時代對話;其三,通過官碑的權威傳播,確立了隸書的典範樣式。正如清人孫承澤【庚子銷夏記】所評:"唐人隸書,雖不及漢人古雅,而嚴整可觀。"

現存西安碑林的【御史台精舍碑】,其左下角殘損處恰似歷史留下的印記,提醒我們唐代隸書中興的短暫輝煌。此碑不僅是研究唐代書法演變的重要實物,更是理解盛唐文化氣象的珍貴窗口。在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中,唐隸以其獨特的時代風貌,完成了從漢隸到清隸的橋樑作用,其歷史意義不容忽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