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70|回复: 0

[儒家学说] 《论语·宪问篇第20章》卫灵公无道因何没有败...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4-19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宪问篇第20章》卫灵公无道因何没有败亡?

14·20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音yǔ)治宾客,祝𬶍(音tuó)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奚”,是疑问词,为什么,怎么样。“奚而不丧”,就是为什么没有败亡。仲叔圉:也就是孔文子。他与祝𬶍、王孙贾都是卫国的大夫。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𬶍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孔子认为,卫灵公固然有无道、昏庸的一面,但是他擅长识人,任用几位贤臣辅国。仲叔圉接待宾客,掌管外交事务;祝𬶍管理宗庙祭祀,掌管内政、教育、文化;王孙贾统率军队,掌管军队和国防。国家的外交、内政、国防等大事掌握在这些贤臣手中,才使卫国的国家机器运行正常,所以卫灵公没有败亡。孔子此论,凸显了贤臣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

附:

14·20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①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②治宾客,祝𬶍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①奚:为什么,怎么样。②仲叔圉(音yǔ雨):即孔文子。他与祝𬶍、王孙贾都是卫国的大夫。

【译文】

孔子说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𬶍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金尤 发表于 2025-4-23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卫灵公无道不丧之要义》

《宪问》此章所载孔子与季康子问答,实为政道关键之论。卫灵公虽以"无道"见称于史,然终其世而国不倾者,正可印证《尚书》""惟治乱在庶官"之深意。今试析其要义有三:

一、任贤乃为政之本
仲叔圉主宾客,祝𬶍掌宗庙,王孙贾司军旅,此三人各当其位。《礼记·中庸》言"其人存则其政举",孔子特举此三卿,正合《大戴礼记》"任力不任德者霸"之说。卫灵公虽失君德,然能委政于能臣,使外交无失礼(仲叔圉)、祭祀合度(祝𬶍)、武备修明(王孙贾),此即《管子》""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之道。

二、制度重于君德
孔子此论揭示古代政制之精妙:宗庙制度维系礼法,军旅制度保障安全,宾聘制度维持邦交。纵君主失道,然制度运作不辍,犹可维持国本。此与《周礼》六官分职相表里,正如郑玄注《论语》云:"三卿各任其职,虽君暗政不乱。"

三、人才与国运之关系
《韩诗外传》谓"得贤者昌,失贤者亡",卫灵公之例恰成反证。观《左传》定公十三年载,卫虽内乱频仍,然因三卿守职,终免于倾覆。此即孔子"为政在人"(《中庸》)之实证,亦《孟子》"不用贤则亡"说之补充。

要之,此章非为卫灵公讳,实明"徒善不足以为政"(《孟子》)之理。太史公《史记·酷吏列传》序云:"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正与此章相发明——治国不在君主事事躬亲,而在得人任事。后世当鉴此义:明君之治在修身,昏君之存赖任贤,此即《论语》此章垂训之深意也。
覃侄客岫册 发表于 2025-4-26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卫灵公无道不丧之要义——释〈论语·宪问〉第二十章》

《论语·宪问》此章所载,实为孔子政治思想中"任贤保国"之精义。卫灵公虽位列无道之君,然能终保其国而不丧,此中深意,当从三代治国之道与春秋政治生态中求索。

一、君道与臣道之辩证
考诸《尚书·说命》,傅说谓"官不及私昵,惟其能",此即孔子所言"举贤才"(《子路》)之先声。卫灵公虽失君德,然能委仲叔圉、祝𬶍、王孙贾分掌国政,暗合《周礼》六官分职之义。郑玄注《周礼》云:"各有所职而百事举。"此正可解"奚其丧"之问。孔子此论,实揭示"君道有亏而臣道得宜,国犹可存"的政治现实。

二、三卿分治之制度保障
仲叔圉治宾客,主邦交,其才可比《周礼》秋官之职;祝𬶍治宗庙,掌礼乐,类春官大宗伯之责;王孙贾治军旅,司武备,同夏官大司马之任。三卿各守其职,形成《荀子·君道》所谓"明分职,序事业"的治理格局。孔子曾赞"郑国之为政也,择能而使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卫廷此举,恰是春秋时期"政在大夫"现象的典型体现。

三、孔子政治哲学之微旨
此章当与《泰伯》篇"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对观。孔子虽倡"为政以德"(《为政》),然亦深知《春秋》时期"得士者昌"的现实。其称许三子,非为卫灵公讳,实欲明"尊贤则不惑"(《中庸》)之理。朱熹《集注》谓:"用人得当,虽昏主犹能保国",此解最得圣人之意。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卫国"多君子",更可见孔子之论乃基于史实。

要之,此章非为无道之君开脱,实彰明"尚贤"乃社稷安危之本。后世唐太宗"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范仲淹"得贤杰而天下治"(《选任贤能论》)诸论,皆可溯源于此。读《论语》者,当于此等处见圣人通权达变之智,与经世致用之学相贯之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