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2|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憲問篇第20章】衛靈公無道因何沒有敗...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4-19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憲問篇第20章】衛靈公無道因何沒有敗亡?

14·20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音yǔ)治賓客,祝鮀(音tuó)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奚』,是疑問詞,為什麼,怎麼樣。『奚而不喪』,就是為什麼沒有敗亡。仲叔圉:也就是孔文子。他與祝鮀、王孫賈都是衛國的大夫。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到衛靈公的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他沒有敗亡呢?』孔子說:『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怎麼會敗亡呢?』

孔子認為,衛靈公固然有無道、昏庸的一面,但是他擅長識人,任用幾位賢臣輔國。仲叔圉接待賓客,掌管外交事務;祝鮀管理宗廟祭祀,掌管內政、教育、文化;王孫賈統率軍隊,掌管軍隊和國防。國家的外交、內政、國防等大事掌握在這些賢臣手中,才使衛國的國家機器運行正常,所以衛靈公沒有敗亡。孔子此論,凸顯了賢臣對於國家治理的重要作用。

附:

14·20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①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②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注釋】

①奚:為什麼,怎麼樣。②仲叔圉(音yǔ雨):即孔文子。他與祝鮀、王孫賈都是衛國的大夫。

【譯文】

孔子說到衛靈公的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他沒有敗亡呢?』孔子說:『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怎麼會敗亡呢?』

金尤 發表於 2025-4-23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衛靈公無道不喪之要義】

【憲問】此章所載孔子與季康子問答,實為政道關鍵之論。衛靈公雖以"無道"見稱於史,然終其世而國不傾者,正可印證【尚書】""惟治亂在庶官"之深意。今試析其要義有三:

一、任賢乃為政之本
仲叔圉主賓客,祝鮀掌宗廟,王孫賈司軍旅,此三人各當其位。【禮記·中庸】言"其人存則其政舉",孔子特舉此三卿,正合【大戴禮記】"任力不任德者霸"之說。衛靈公雖失君德,然能委政於能臣,使外交無失禮(仲叔圉)、祭祀合度(祝鮀)、武備修明(王孫賈),此即【管子】""論材量能謀德而舉之"之道。

二、制度重於君德
孔子此論揭示古代政制之精妙:宗廟制度維繫禮法,軍旅制度保障安全,賓聘制度維持邦交。縱君主失道,然制度運作不輟,猶可維持國本。此與【周禮】六官分職相表裏,正如鄭玄注【論語】云:"三卿各任其職,雖君暗政不亂。"

三、人才與國運之關係
【韓詩外傳】謂"得賢者昌,失賢者亡",衛靈公之例恰成反證。觀【左傳】定公十三年載,衛雖內亂頻仍,然因三卿守職,終免於傾覆。此即孔子"為政在人"(【中庸】)之實證,亦【孟子】"不用賢則亡"說之補充。

要之,此章非為衛靈公諱,實明"徒善不足以為政"(【孟子】)之理。太史公【史記·酷吏列傳】序云:"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正與此章相發明——治國不在君主事事躬親,而在得人任事。後世當鑒此義:明君之治在修身,昏君之存賴任賢,此即【論語】此章垂訓之深意也。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4-26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衛靈公無道不喪之要義——釋〖論語·憲問〗第二十章】

【論語·憲問】此章所載,實為孔子政治思想中"任賢保國"之精義。衛靈公雖位列無道之君,然能終保其國而不喪,此中深意,當從三代治國之道與春秋政治生態中求索。

一、君道與臣道之辯證
考諸【尚書·說命】,傅說謂"官不及私昵,惟其能",此即孔子所言"舉賢才"(【子路】)之先聲。衛靈公雖失君德,然能委仲叔圉、祝鮀、王孫賈分掌國政,暗合【周禮】六官分職之義。鄭玄注【周禮】云:"各有所職而百事舉。"此正可解"奚其喪"之問。孔子此論,實揭示"君道有虧而臣道得宜,國猶可存"的政治現實。

二、三卿分治之制度保障
仲叔圉治賓客,主邦交,其才可比【周禮】秋官之職;祝鮀治宗廟,掌禮樂,類春官大宗伯之責;王孫賈治軍旅,司武備,同夏官大司馬之任。三卿各守其職,形成【荀子·君道】所謂"明分職,序事業"的治理格局。孔子曾贊"鄭國之為政也,擇能而使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衛廷此舉,恰是春秋時期"政在大夫"現象的典型體現。

三、孔子政治哲學之微旨
此章當與【泰伯】篇"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對觀。孔子雖倡"為政以德"(【為政】),然亦深知【春秋】時期"得士者昌"的現實。其稱許三子,非為衛靈公諱,實欲明"尊賢則不惑"(【中庸】)之理。朱熹【集注】謂:"用人得當,雖昏主猶能保國",此解最得聖人之意。觀【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衛國"多君子",更可見孔子之論乃基於史實。

要之,此章非為無道之君開脫,實彰明"尚賢"乃社稷安危之本。後世唐太宗"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貞觀政要】)、范仲淹"得賢傑而天下治"(【選任賢能論】)諸論,皆可溯源於此。讀【論語】者,當於此等處見聖人通權達變之智,與經世致用之學相貫之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