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9|回復: 0

[诗词赏析] 【诗词】【踏莎行·小径红稀】—【宋】晏殊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4-18 09: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踏莎行·小径红稀

【宋】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踏莎行·小径红稀】

【踏莎行·小径红稀】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注释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阴阴:隐隐约约。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译文

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赏析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贺铸〖薄幸〗词『人间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无恙 發表於 2025-7-9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踏莎行·小径红稀》词境探微及晏殊词学审美特质刍议

晏殊此阕《踏莎行》乃北宋婉约词之典范,其艺术造诣体现了"富贵词人"的独特审美追求。全词以暮春意象为载体,通过空间转换与感官调度,构建出极具宋型文化特质的词境。

一、意象系统的时空建构
上片"小径红稀"三句形成由近及远的视觉推移:"小径"微观视角、"芳郊"中观视野、"高台"宏观俯览,构成三维空间序列。"红稀""绿遍""阴阴"三组色彩渐变,精准捕捉春暮物候特征,较之冯延巳"梅落繁枝千万片"更具视觉层次感。尤其"阴阴见"之"见"字,暗合《礼记》"见乎隐,显乎微"的观物方式,体现宋人"格物致知"的审美态度。

二、动态叙事的哲学意蕴
"春风不解禁杨花"二句,表面写杨花扑面的自然现象,实则暗含《周易》"天地盈虚,与时消息"的宇宙观。以拟人笔法写春风"不解",既延续《诗经》"春日迟迟"的比兴传统,又赋予自然现象以主体意识。这种"物我交融"的表现手法,恰是晏殊"情中有思"(叶嘉莹语)词学特质的典型体现。

三、庭院空间的隐喻结构
下片转入封闭性庭院空间,"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形成对仗性空间区隔。考《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的营造法式,此二句实暗合传统建筑的空间伦理。炉香游丝之"静逐",与上片杨花之"乱扑"形成动静对照,彰显词人"澄怀观道"的审美静观。

四、结句的微言大义
末句"斜阳却照深深院",其时空处理极具匠心。"却"字转折,既呼应李白"却下水晶帘"的句法,又暗含李商隐"夕阳无限好"的哲理沉思。斜阳与深院的组合,构成封闭性时空胶囊,较之南唐后主"庭院深深深几许"更显理性节制,体现宋型文化"沉静内敛"的特质。

此词艺术成就,正在于将《诗经》比兴传统与宋代理学观物方式熔于一炉。晏殊以宰相之尊而作小词,其"闲雅有情思"(《宋史》本传)的创作姿态,实开北宋士大夫词之先河。词中"愁梦酒醒"的抒情主体,既不同于花间词的绮靡,亦有异于东坡词的旷达,而是呈现出"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这正是大晏词"温润秀洁"(王灼《碧鸡漫志》)的审美精髓所在。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7-14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踏莎行·小径红稀》词境探微及晏殊詞學特質蠡測

晏同叔此闋《踏莎行》,實為北宋婉約詞中寓託深微之作。全詞以暮春物候為經,以時空轉換為緯,織就一幅極富層次的文人意趣圖卷。其藝術造詣可從三端論之:

一、空間構圖之妙
上片由「小徑」而「芳郊」終至「高台」,視野層層拓展,形成由近及遠的透視效果。「紅稀」「綠遍」「陰陰見」三組意象,以色彩濃度與光線明暗的對比,暗合謝赫「六法」中「隨類賦彩」之理。下片驟然收束至庭院深處,「翠葉藏鶯」與「朱簾隔燕」形成內外雙重空間阻隔,恰如《文心雕龍》所言「視布於麻,雖云未貴」,於有限物象中寄託無限情思。

二、動靜相生之趣
「楊花亂撲」與「爐香游轉」形成鮮明動態對照。前者化用《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句意而翻出新境,以「不解禁」擬人筆法,將自然現象昇華為生命律動的隱喻;後者暗合李商隱「盡日靈風不滿旗」之靜觀妙悟,香篆繚繞之態恰是詞人內在思緒的物化呈現。這種動靜辯證,深得老莊「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之三昧。

三、時空意識之深
結句「斜陽卻照深深院」,實具雙重時空維度:就物理時間而言,暗合溫庭筠「斜暉脈脈水悠悠」的日暮情結;就心理時間而論,則蘊含李白「卻下水晶簾」的凝視張力。此中「卻」字最見功力,既暗示酒醒夢迴的時空錯位,又透露出詞人對春光流逝的無可奈何。這種時間意識,正是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宇宙觀的又一體現。

至若詞中託興,歷來注家多謂有「美人遲暮」之慨。然細繹「藏鶯」「隔燕」之象,實與《楚辭》「閨中既以邃遠兮」異曲同工,或暗喻政壇「慶曆黨爭」中君子遭讒的處境。晏殊身為太平宰相而作此幽微之詞,恰印證其《珠玉詞》自序所言「寓心於物而不留於物」的創作觀。此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表現手法,較之南唐馮延巳「庭院深深深幾許」更顯含蓄渾成。

要之,此詞以疏淡之筆寫濃摯之情,符合宋人「平淡而山高水深」的美學追求。其價值不僅在於「情中有思」的藝術境界,更在於展現了北宋士大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底色。後世論詞者謂「晏元獻得馮延巳之俊」,觀此闋可知斯言不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