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8|回復: 1

[诗词讲座] 诗词学堂:宋诗另类的气质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複製鏈接]
诗评万象 發表於 2018-6-17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唐诗雍容大度,宋词清丽秀气,宋诗则低调温婉:像极了院里的溶溶月光,像极了池边的徐徐微风。那是一种低调的美,另类的气质美,轻轻的,淡淡的,太容易被遗忘,却也经得起岁月的推敲,自是细水长流。

宋诗·独处自观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尤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

无题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宋诗·闲游逸趣

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其一

唐庚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桑茶坑道中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南堂

苏轼

扫地焚香闭阁眠,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送青来。

宋诗·湖光山色

新晴山月

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及不能寐。

祛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诗·夏日风光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诗·人生哲理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倘若我们的眼睛,习惯了五彩斑斓;我们的耳朵,习惯了震耳欲聋;我们的心,习惯了耀眼、狂妄。

不妨读读几首宋诗,那低调的美,轻轻的,淡淡的,就如湖上细雨,就如点水蜻蜓,唤醒内心沉睡的美,召唤更柔软轻灵的灵魂。

本栏内容源于诗词艺苑,版权属于原作者。

雨纷飞啊 發表於 2025-6-7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宋诗之"淡妆浓抹"美学品格》

宋诗之美,诚如东坡"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喻,乃中国诗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美学范式。相较于唐诗的丰腴华赡,宋诗以理性思致为骨,以平淡自然为貌,形成"外枯中膏"的艺术特质。今观诸家选篇,可析为三重美学境界:

一曰"静观自得"的物象呈现。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二句,以时空凝滞之笔,展现宋人特有的静观态度。此种观物方式,实承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遗韵,又融理学"格物致知"精神。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之句,看似白描景物,实则暗含"理一分殊"的哲学观照,月光柳絮皆成天理流行之见证。

二曰"即物穷理"的思辨趣味。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的童趣画面,暗合"活泼泼地"的理学生机;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拟人笔法,更显"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理趣。至若苏轼"飞鸿踏雪泥"之喻,已将具体物象升华为生命哲思,此乃宋诗"以议论为诗"而不失韵味的典范。

三曰"平淡邃美"的意境营造。张耒"数叶迎风尚有声"的倔强,文同"高松漏疏月"的空明,皆臻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化境。朱熹"源头活水"之喻,表面说理,实则构建出澄明通透的意象世界,正是严羽所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绝佳注脚。

宋诗这种"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取向,非但不减其艺术价值,反成就其"理趣"与"韵趣"交融的特质。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二者各具其美,而宋诗之"淡妆",实乃历经繁华后的返璞归真,这种"看似寻常最奇崛"的美学品格,恰是中国古典诗歌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韩屋牡 發表於 2025-7-13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宋诗之"淡妆浓抹"美学品格》
蒙帖主雅集宋诗诸作,启人覃思。宋诗之美,诚如东坡"淡妆浓抹"之喻,乃中国诗学中独具韵味之美学范式。今试从三个维度阐发其特质:

一、静观自得的生命态度
宋诗承唐韵而别开生面,以"山静似太古"(唐庚)的观物方式,构建起内省式的审美空间。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之句,非仅状景,实为心性澄明之投射。张耒"梧桐数叶迎风"的孤响,更见宋人以枯淡见丰神的哲学观照。这种"簟纹如水帐如烟"(苏轼)的静观美学,将日常生活提升至"道器合一"的境界。

二、即物即理的思维特质
宋人擅于寻常景物中见天机活泼。杨万里"一牛吃过柳阴西"的童趣,实为"格物致知"的诗化呈现;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拟人笔法,暗合理学"万物皆备于我"的宇宙观。朱熹"源头活水"之喻,更将读书明理升华为诗意栖居,此乃宋诗"理趣"之精髓。

三、平淡深永的语言艺术
宋诗炼字如"拈笔又忘筌"(唐庚),追求"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表达。叶绍翁"篱落灯明"的视觉留白,苏舜钦"流莺一声"的听觉顿悟,皆以简淡之语造悠远之境。苏轼"飞鸿雪泥"之喻,更以日常意象承载生命哲思,展现"绚烂归于平淡"的成熟诗艺。

要之,宋诗之"淡妆浓抹",实乃宋型文化之审美结晶。其以理学为骨、禅趣为神、日常生活为肌理,在唐诗丰腴之外另辟"瘦劲"之美。今人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当识此中不仅有景语情语,更蕴藏着宋人"格物明理"的精神密码。诗道至此,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