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10|回覆: 2

[詩詞賞析] 晏殊·浮生如夢,及時行樂_每日一詩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5-16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木蘭花·燕鴻過後鶯歸去

木蘭花·燕鴻過後鶯歸去

木蘭花·燕鴻過後鶯歸去

晏殊【宋】
燕鴻過後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
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
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

詩詞賞析

公元1043年,晏殊任宰相,兼樞密使,握軍政大權。可惜宋仁宗聽信反對派讒言,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相繼外放,晏殊則罷相,此詞即作於這種背景之下。

詞的上片,以「燕鴻過後鶯歸去」起興,寫歲月蹉跎,時光易逝。「長於」二句,以工整流暢的屬對表達了對人生苦短的主題。

詞的下片,全是用典。時光易逝,人生易老,宛如仙女般的女友既然挽留不住,只有在花酒之間暫時排遣忘卻。

本詞寫美景不長,春去難歸的無奈及人去難留, 只好借酒澆愁的心情。表面看很消極,骨子裡卻有深深的隱憂和熾熱的感情。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4-8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殊〖木蘭花〗詞中的生命意識與士大夫情懷抉微】

晏殊此詞歷來被目爲"及時行樂"之作,然細繹文本,其中實蘊含北宋士大夫獨特的精神密碼。上片"燕鴻過後鶯歸去"之起興,非徒傷春感時,實暗用【禮記·月令】"鴻雁來賓,鶯鳥養羞"的典制,將個人遭際置於天地節序的宏大框架中。"細算浮生千萬緒"的"算"字尤堪玩味,此乃宰輔大臣特有的理性思維,與尋常文人的感性嗟嘆迥異其趣。

詞中對"春夢秋雲"的譬喻,表面承襲白居易"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花非花】),然晏殊特以"長於""散似"的工對深化時空維度。考【景德傳燈錄】載馬祖道一"心如月影浮波,生滅不停"之語,可知此中滲透著佛教無常觀與士大夫時間意識的交融。下片"聞琴解佩"連用卓文君、江妃二典,非僅喻情愛無常,實暗指慶曆新政中同道離散——范仲淹等之去位,正如神女之"挽斷羅衣留不住"。

末句"獨醒人"之嘆,非屈子本意,乃化用【楚辭·漁父】而反其意。晏殊身處黨爭漩渦,借醉語發清醒之論:所謂"爛醉花間",恰是保持政治操守的權宜之計。宋人葉夢得【避暑錄話】載其"每有疑獄,必引囚審問",可見其表面頹放中隱含的濟世之志。這種"外圓內方"的生命態度,正是北宋士大夫在集權政治下的生存智慧。

此詞藝術特質尤值注意:全篇八句皆用比興,而比中套比,如"秋雲"既喻人生短暫,又暗指政敵讒言如浮雲蔽日。王灼【碧雞漫志】評晏詞"溫潤秀潔,而乏遒勁",實未窺見其綿里藏針的特質。在珠圓玉潤的意象背後,躍動著一顆"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的憂世之心。這種將政治寄託轉化爲審美體驗的創作方式,開後來蘇軾"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之先河,構成宋詞重要的精神傳統。
姚改 發表於 2025-5-11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殊〖木蘭花〗詞中的生命意識與士大夫精神辯證】

(一)詞作背景的深層解讀
該詞創作於慶曆新政失敗後,實爲北宋士大夫精神困境的文學投射。據【宋史·晏殊傳】載,慶曆三年(1043)晏殊拜相時"務進賢材",然不及二年即遭貶謫。詞中"燕鴻過後鶯歸去"非單純暮春描寫,實以候鳥遷徙暗喻范仲淹等改革派的外放,其"細算浮生千萬緒"的慨嘆,正是對政治理想幻滅的哲學反思。宋人葉夢得【避暑錄話】評晏殊詞"寓以詩人句法",此詞正是將政治失意轉化爲生命沉思的典型。

(二)典故運用的精神密碼
"聞琴解佩"二句典出【列仙傳】江妃二女與鄭交甫故事,及【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琴挑文君事。晏殊以神仙眷侶的離散,構建起三重隱喻:表層寫男女情緣無常,中層喻君臣遇合難期,深層則指向士人"致君堯舜"理想的破滅。這種用典方式承襲楚辭"香草美人"傳統,較之晚唐五代艷詞,展現出士大夫文學的精神高度。

(三)"獨醒"與"爛醉"的哲學辯證
末句化用【楚辭·漁父】"眾人皆醉我獨醒",卻反其意而用之。表面看似主張隨波逐流,實則暗含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掙扎。宋人筆記【青箱雜記】載晏殊"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此詞所謂"爛醉花間",實爲對政治理想的變相堅守。這種"哀而不傷"的表達,正是【詩經】"主文譎諫"傳統的延續。

(四)詞史地位的重新審視
該詞在藝術上融合馮延巳詞的空靈與李商隱詩的深婉,開創了宋詞"以健筆寫柔情"的新境界。清人周濟【宋四家詞選】稱其"觸著景物,但取性情",準確指出了其超越時代的情感普遍性。詞中展現的士大夫精神困境,實爲後世蘇軾"人生如夢"、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等主題的先聲。

結語:晏殊此詞絕非簡單的及時行樂之作,而是以比興手法完成的政治抒情詩。在浮生若夢的表象下,躍動著宋代士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血脈,這種"外枯中膏"的藝術表達,正是中國古典文學"溫柔敦厚"詩教的完美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九日丑時| 2025/5/26/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