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3|回覆: 0

[詩詞賞析] 【詩詞】【踏莎行·小徑紅稀】—【宋】晏殊

[複製連結]
+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4-18 09: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踏莎行·小徑紅稀

【宋】晏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踏莎行·小徑紅稀】

【踏莎行·小徑紅稀】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峯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注釋

紅稀:花兒稀少、凋謝。意思是到了晚春時節。紅:指花。

高台:高高的樓台,這裏指高樓。

陰陰見:暗暗顯露。陰陰:隱隱約約。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細雨。這裏形容楊花飛散的樣子。

翠葉藏鶯,珠簾隔燕:意謂鶯燕都深藏不見。這裏的鶯燕暗喻『伊人』。

遊絲轉:煙霧旋轉上升,像遊動的青絲一般。

譯文

小路邊的紅花日漸稀少,郊野卻被萋萋芳草占遍,綠樹成蔭高樓台榭若隱若現。春風不懂得去管束楊花柳絮,讓它們迷迷濛蒙亂撲人面。

翠綠的樹葉裏藏着黃鶯,紅色窗簾把燕子隔在外面,靜靜的爐香像遊絲般裊裊升騰。醉酒後一場愁夢醒來時,夕陽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賞析

此詞描繪暮春景色,上片寫郊外景,下片寫院內景,最後以『斜陽卻照深深院』作結,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徵的芳郊春暮圖:小路兩旁,花兒已經稀疏,只間或看到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放眼一望只見綠色已經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紅稀』『綠遍』『樹色陰陰』,標誌着春天已經消逝,暮春氣息很濃。三句所寫雖系眼前靜景,但『稀』『遍』『見』這幾個詞卻顯示了事物發展的進程和動態。從『小徑』『芳郊』『高台』的順序看,也有移步換形之感。『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所寫的楊花撲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詞人描繪這一景象時,卻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寫成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以致讓它漫天飛舞,亂撲行人之面。這一方面暗示已經無計留春,只好聽任楊花飄舞送春歸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楊花的無拘無束和活躍的生命力。這裏雖寫暮春景色,卻無衰頹情調,富有生趣。『蒙蒙』『亂撲』,極富動態感。『行人』二字,點醒以上所寫,都是詞人郊行所見。

過片『翠葉藏鶯,珠簾隔燕』兩句,分寫室外與室內,一承上,一啟下,轉接自然。上句說翠綠的樹葉已經長得很茂密,藏得住黃鶯的身影,與上片『樹色陰陰』相應;下句說燕子為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引出下面對室內景象的描寫。着『藏』『隔』二字,生動地寫出了初夏嘉樹繁陰之景與永晝閒靜之狀。

『爐香靜逐遊絲轉』寫如此閒靜的室內,香爐裏的香煙,裊裊上升,和飄蕩的遊絲糾結、繚繞,逐漸融合一起,分不清孰為香煙,孰為遊絲了。『逐』『轉』二字,表面上是寫動態,實際上卻反托出整個室內的寂靜。『逐』上着一『靜』字,境界頓出。

結拍『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跳開一筆,寫到日暮酒醒夢覺之時,原來詞人午間小飲,酒困入睡,等到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西斜的夕陽正照着這深深的朱門院落。這裏點明『愁夢』,說明夢境與春愁有關。夢醒後斜陽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長難以消遣之意。賀鑄【薄倖】詞『人間晝永無聊賴。厭厭睡起,猶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無恙 發表於 2025-7-9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踏莎行·小徑紅稀】詞境探微及晏殊詞學審美特質芻議

晏殊此闋【踏莎行】乃北宋婉約詞之典範,其藝術造詣體現了"富貴詞人"的獨特審美追求。全詞以暮春意象為載體,通過空間轉換與感官調度,構建出極具宋型文化特質的詞境。

一、意象系統的時空建構
上片"小徑紅稀"三句形成由近及遠的視覺推移:"小徑"微觀視角、"芳郊"中觀視野、"高台"宏觀俯覽,構成三維空間序列。"紅稀""綠遍""陰陰"三組色彩漸變,精準捕捉春暮物候特徵,較之馮延巳"梅落繁枝千萬片"更具視覺層次感。尤其"陰陰見"之"見"字,暗合【禮記】"見乎隱,顯乎微"的觀物方式,體現宋人"格物致知"的審美態度。

二、動態敘事的哲學意蘊
"春風不解禁楊花"二句,表面寫楊花撲面的自然現象,實則暗含【周易】"天地盈虛,與時消息"的宇宙觀。以擬人筆法寫春風"不解",既延續【詩經】"春日遲遲"的比興傳統,又賦予自然現象以主體意識。這種"物我交融"的表現手法,恰是晏殊"情中有思"(葉嘉瑩語)詞學特質的典型體現。

三、庭院空間的隱喻結構
下片轉入封閉性庭院空間,"翠葉藏鶯,朱簾隔燕"形成對仗性空間區隔。考【周禮·考工記】"前朝後市"的營造法式,此二句實暗合傳統建築的空間倫理。爐香遊絲之"靜逐",與上片楊花之"亂撲"形成動靜對照,彰顯詞人"澄懷觀道"的審美靜觀。

四、結句的微言大義
末句"斜陽卻照深深院",其時空處理極具匠心。"卻"字轉折,既呼應李白"卻下水晶簾"的句法,又暗含李商隱"夕陽無限好"的哲理沉思。斜陽與深院的組合,構成封閉性時空膠囊,較之南唐後主"庭院深深深幾許"更顯理性節制,體現宋型文化"沉靜內斂"的特質。

此詞藝術成就,正在於將【詩經】比興傳統與宋代理學觀物方式熔於一爐。晏殊以宰相之尊而作小詞,其"閒雅有情思"(【宋史】本傳)的創作姿態,實開北宋士大夫詞之先河。詞中"愁夢酒醒"的抒情主體,既不同於花間詞的綺靡,亦有異於東坡詞的曠達,而是呈現出"哀而不傷"的中和之美,這正是大晏詞"溫潤秀潔"(王灼【碧雞漫志】)的審美精髓所在。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7-14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踏莎行·小徑紅稀】詞境探微及晏殊詞學特質蠡測

晏同叔此闋【踏莎行】,實為北宋婉約詞中寓托深微之作。全詞以暮春物候為經,以時空轉換為緯,織就一幅極富層次的文人意趣圖卷。其藝術造詣可從三端論之:

一、空間構圖之妙
上片由「小徑」而「芳郊」終至「高台」,視野層層拓展,形成由近及遠的透視效果。「紅稀」「綠遍」「陰陰見」三組意象,以色彩濃度與光線明暗的對比,暗合謝赫「六法」中「隨類賦彩」之理。下片驟然收束至庭院深處,「翠葉藏鶯」與「朱簾隔燕」形成內外雙重空間阻隔,恰如【文心雕龍】所言「視佈於麻,雖雲未貴」,於有限物象中寄託無限情思。

二、動靜相生之趣
「楊花亂撲」與「爐香游轉」形成鮮明動態對照。前者化用【詩經·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句意而翻出新境,以「不解禁」擬人筆法,將自然現象升華為生命律動的隱喻;後者暗合李商隱「盡日靈風不滿旗」之靜觀妙悟,香篆繚繞之態恰是詞人內在思緒的物化呈現。這種動靜辯證,深得老莊「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之三昧。

三、時空意識之深
結句「斜陽卻照深深院」,實具雙重時空維度:就物理時間而言,暗合溫庭筠「斜暉脈脈水悠悠」的日暮情結;就心理時間而論,則蘊含李白「卻下水晶簾」的凝視張力。此中「卻」字最見功力,既暗示酒醒夢回的時空錯位,又透露出詞人對春光流逝的無可奈何。這種時間意識,正是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宇宙觀的又一體現。

至若詞中托興,歷來注家多謂有「美人遲暮」之慨。然細繹「藏鶯」「隔燕」之象,實與【楚辭】「閨中既以邃遠兮」異曲同工,或暗喻政壇「慶曆黨爭」中君子遭讒的處境。晏殊身為太平宰相而作此幽微之詞,恰印證其【珠玉詞】自序所言「寓心於物而不留於物」的創作觀。此種「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表現手法,較之南唐馮延巳「庭院深深深幾許」更顯含蓄渾成。

要之,此詞以疏淡之筆寫濃摯之情,符合宋人「平淡而山高水深」的美學追求。其價值不僅在於「情中有思」的藝術境界,更在於展現了北宋士大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底色。後世論詞者謂「晏元獻得馮延巳之俊」,觀此闋可知斯言不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